采菊见南山,佳兴与心会。
渊明千载馀,高情付吾辈。
【注释】
陈蒙允:即陈承应,字允德,号东庄。宋元间诗人、画家。八景:指东庄的八处胜景。
采菊见南山:《古诗十九首》有“登高望所思,忽在远山头”等句。《南史·陶潜传》:“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南史·隐逸传》载:陶渊明隐居柴桑时,常以菊花为食,因称“采菊”。
佳兴:优美的兴致。会:相合。
渊明:渊明指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千载馀:千年有余。
高情:高尚的情趣。付吾辈:将高尚的情趣交付与我辈。
【赏析】
这首诗是陈承应游东庄时作的咏八景诗之一。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意境清雅脱俗,风格清新自然,堪称佳作。
首句开门见山,点出主题。诗人登上东庄之巅,举目眺望,眼前展现的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南山脚下,一丛丛菊花竞相开放。诗人触景生情,不禁想起了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著名的诗人,被后人誉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酷爱菊花,经常采来食用。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因此,诗人在此处用“采菊”二字,巧妙地将陶渊明与自己联系起来,既点题,又引出下文对东庄美景的赞美。
第二句紧承上文,进一步描绘了东庄之景。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只见南山巍峨耸立,云雾缭绕。此时,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愉悦起来,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心境的变化,正是“佳兴”与“心会”的结果。这里的“佳兴”,指的是美好的兴致;“心会”,则是指内心的喜悦。二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最后一句则是诗人的情感升华。诗人将陶渊明的高尚情操视为千古不变的楷模。他认为,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是如此崇高,以至于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然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共鸣与感动。这种情感表达得既含蓄又深沉,充分体现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东庄美景的描绘和对陶渊明精神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追求高尚人生境界的愿望。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意味也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