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之景清且闲,秦人避世居其间。
奇踪一撇不复见,但见万叠皆云山。
当时岂不恋乡土,急欲逃生免愁苦。
初期一去即来归,岂谓家成遂终古。
梯空涉险身忘疲,提携襁负声嚘咿。
豁然世外得绝境,太朴未凿无浇漓。
良田可耕樵可牧,香稻堪炊酒堪熟。
明年春雨长桑麻,剩种红桃满溪谷。
桃花开后知春深,莺啼燕语花阴阴。
飞英不合泛流出,勾引渔子来相寻。
山翁渔子不相识,倚棹相看问畴昔。
炎祚承平八百秋,更无人解传消息。
衣冠俎豆将无同,送迎犹是秦人风。
黄鸡白酒可留客,归心不用殊匆匆。
尽醉姑留一宵住,明日相辞出山去。
扶舟傍岸觅来踪,水阔山高不知处。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理解诗意。
“桃源之景清且闲,秦人避世居其间”的意思是:桃源的景色多么清幽宁静,秦人在这里隐居生活。“秦人避世”指秦地的人避开了乱世而到桃源中来居住,“居其间”指居住在桃园之中,即在桃花源中安居。
“奇踪一撇不复见,但见万叠皆云山”的意思是:奇特的踪迹已经消失不见了,只看到层层叠叠都是云雾缭绕的山。“奇踪一撇”指奇异的踪迹,“不复见”指不再出现了,“万叠皆云山”形容群峰起伏,如波涛滚滚,连绵不绝,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
“当时岂不恋乡土,急欲逃生免愁苦”的意思是:当时我难道不想留恋家乡的乡土吗?急切地想要逃避这烦恼痛苦的生活吗?“乡土”指家乡。“逃生”意指躲避战乱和灾难。“愁苦”指忧愁、困苦。
“梯空涉险身忘疲,提携襁负声嚘咿”的意思是:攀爬山崖跨越险阻,忘记了疲劳,手牵着小孩背起婴儿,发出声音咿咿呀呀。“梯空涉险”指攀爬山崖跨越险阻,“身忘疲”指忘记了疲劳,“提携襁负”指牵着小孩背起婴儿。
“豁然世外得绝境,太朴未凿无浇漓”的意思是:豁然进入世外桃源,找到了人间的绝境,这里自然质朴还没有被破坏,没有污染。“豁然”形容突然,“世外”指世外桃源,“太朴”指自然的本真状态。
“良田可耕樵可牧,香稻堪炊酒堪熟”的意思是:肥沃的土地可以耕种,可以放牧牛羊;香稻可以用来做饭,也可以用来酿酒。“良田可耕樵可牧”指土地肥沃,适合耕作、放牧。“香稻堪炊酒堪熟”指香糯稻米,可以用来煮饭,也可以用来酿酒。
“明年春雨长桑麻,剩种红桃满溪谷”的意思是:明年春天雨水充足,桑麻长得很好,我还可以种植红桃,让它们生长在溪谷之间。“春雨”指春天的雨水,“桑麻”泛指农田里的农作物,“溪谷”指山间小河旁的水边。
“桃花开后知春深,莺啼燕语花阴阴”的意思是:桃花盛开以后,才知道春天已经到了深处,黄莺鸣叫着,燕子叽喳着,在花树下低低地交谈。“桃花开后”指桃花开过后,“春深”指春天到了深处,“莺啼燕语花阴阴”指黄莺在花丛中啼叫,燕子在花枝下呢喃细语。
“飞英不合泛流出,勾引渔子来相寻”的意思是:落花不该从空中飘散出去,引诱那些渔夫来寻找。“飞英”指飘落的花瓣,“勾引”指引诱。
“山翁渔子不相识,倚棹相看问畴昔”的意思是:山上的老人渔夫彼此都不认识,只能相互依靠小船观看对方,询问以前的事情。“山翁渔子”指山中的老人和渔夫,“倚棹”指靠在船头。
“炎祚承平八百秋,更无人解传消息”的意思是:历经炎帝统治时期和平安定有八百年之久,再也没有人能够了解这些传说的消息了。“炎祚”指炎帝统治的时期。
“衣冠俎豆将无同,送迎犹是秦人风”的意思是:礼仪服饰祭祀用品没有什么改变,迎接宾客送别客人仍然是那秦人的习惯风俗。“衣冠”、“俎豆”指古代祭祀时的装束和礼器,“秦人”指秦地的人。
“黄鸡白酒可留客,归心不用殊匆匆”的意思是:用黄鸡美酒招待客人,不必急于回家,归心不用着急。“黄鸡”指黄色的公鸡,“白酒”指淡色透明的酒。
“尽醉姑留一宵住,明日相辞出山去”的意思是:喝醉了就留下过夜吧,明天就要告别离开这个山谷下山去了。“姑”指暂且,“尽醉”指喝得酩酊大醉。
“扶舟傍岸觅来踪,水阔山高不知处”的意思是:扶着船桨傍岸边寻找来时的路,只见江水浩渺,山峰高峻,不知道哪里才是归宿。“扶舟”指扶着船桨。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流寓桃源期间。诗中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风景和当地人民恬静安适的生活情景。诗中对桃花源的描述极为细腻。
第一段诗人描述了桃花源中景色的美好,以及当地人民的悠闲生活。诗人通过描绘桃源中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他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美景和人们的悠闲生活,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第二段诗人描述了桃花源中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桃花源中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和谐与安宁。诗人通过对桃花源中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和谐与安宁。
第三段诗人描述了桃花源中的人际关系。诗人通过对桃花源中人际关系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他通过描绘桃花源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第四段诗人描述了桃花源中的历史和文化。诗人通过对桃花源中历史和文化的描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历史底蕴。诗人通过对桃花源中历史和文化的描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历史底蕴。
第五段诗人描述了桃花源中的人与物的关系。诗人通过对桃花源中人与物的关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他通过描绘桃花源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田园风情和人文关怀。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一个人们可以在其中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