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崔嵬俯帝城,攀跻渐觉旅愁轻。
楼台寒入三山色,砧杵秋高万户声。
向夕张琴依竹坐,有时待月伴僧行。
从来禅室多心赏,几席无尘梦亦清。
【注释】
秋晚客鸡鸣寺:秋日傍晚在鸡鸣寺作客。
崔嵬(cui wan):高耸的样子。帝城,指京城长安。
攀跻:登山攀梯。旅愁,旅途中的忧愁。
三山:即“蓬莱三岛”,神话传说为仙人居住的地方。此处泛指神仙居住的岛屿。
砧杵(zhēn chǔ):古代捣衣用的木棒和石臼。这里指妇女捣衣的声音。
向夕:晚上。张琴:弹琴。依竹坐:坐在竹子旁弹奏。
待月:观赏月亮,即赏月,是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式。
心赏:内心对景物的欣赏、领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在杭州时的作品,写于作者晚年归隐后的某个秋天。诗中所描写的景致与所抒发的感情,反映了他当时心境的宁静与超脱。
首联写秋夜行至鸡鸣寺所见之景:“古寺崔嵬俯帝城”点出了地点,又以“崔嵬”写出了鸡鸣寺的宏伟气势;“俯帝城”则写出了鸡鸣寺的高耸,给人以巍峨壮观之感。“攀跻渐觉旅愁轻”一句,则表现了诗人由登临高处而引发的轻松之情。
颔联写远眺三山景色及听砧杵声的感受:“楼台寒入三山色”,从视觉角度写出了三山的秀丽;“砧杵秋高万户声”,则是从听觉角度表现出了秋意的凄凉,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冷清。
颈联写诗人夜晚在鸡鸣寺弹琴赏月,与僧人相伴的情景:“向夕张琴依竹坐,有时待月伴僧行。”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在夜晚弹琴赏月的惬意,又表达了诗人对佛门生活的向往之情。
尾联写自己内心感悟:“从来禅室多心赏,几席无尘梦亦清。”这两句既表明了自己的心境,也表达了诗人对佛门生活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