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非乐也,乐惟道义。
匪哲弗居,孰云细事。
室如悬磬,俯仰无愧。
终身欣然,何忧何惧。
矧伊吾人,宗自西方。
一饭候晷,三宿于桑。
彼上人者,如圭如璋。
肆求懿德,其居允臧。
载瞻其居,有琴有书。
亦有嘉宾,来与我娱。
草衣藜羹,屡空晏如。
从吾所好,有乐只且。
往有钟鼎,弗慎弗守。
彼有荣观,弗图弗究。
沦胥以亡,亦孔之丑。
我作是诗,以咏座右。

圭复庵贫乐斋

贫非乐也,乐惟道义。

匪哲弗居,孰云细事。

室如悬磬,俯仰无愧。

终身欣然,何忧何惧。

矧伊吾人,宗自西方。

一饭候晷,三宿于桑。

彼上人者,如圭如璋。

肆求懿德,其居允臧。

载瞻其居,有琴有书。

亦有嘉宾,来与我娱。

草衣藜羹,屡空晏如。

从吾所好,有乐只且。

往有钟鼎,弗慎弗守。

彼有荣观,弗图弗究。

沦胥以亡,亦孔之丑。

我作是诗,以咏座右。

注释解析:

  1.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贫困和快乐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道德行为来获得真正的快乐。
  2. “贫非乐也”:表明贫穷不是快乐的来源,真正的快乐来自于道义而非物质。
  3. “乐惟道义”:强调了遵循道德原则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4. “匪哲弗居”:表示只有那些智慧的人才能长久地居住下去。
  5. “孰云细事”:暗示那些琐碎的事情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6. “室如悬磬”:形容家里非常贫穷,就像悬挂的磬一样空荡荡的。
  7. “俯仰无愧”:表达了虽然生活贫穷但内心没有愧疚,因为遵循了道义。
  8. “终身欣然”:即使在长期贫困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快乐的心态。
  9. “矧伊吾人”:指的是作者自己或他的同僚们都是来自西方的人。
  10. “一饭候晷”、”三宿于桑”: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坚持学习和修养。
  11. “彼上人者”:指那些追求高尚品德的人。
  12. “肆求懿德”:努力寻找并实践美好的道德品质。
  13. “其居允臧”:他们的居所和行为都符合道德标准。
  14. “载瞻其居”:观看他们的生活状况。
  15. “有琴有书”:拥有音乐和书籍,享受文化生活。
  16. “亦孔之丑”:这里的“孔”通“共”,意指很多人。
  17. “我作是诗”:我写下这首诗作为我的座右铭。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贫困与快乐关系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贫困生活,表达了即使面临困境也能保持心态平和,坚守道义的生活态度。同时,他也鼓励人们追求美好的道德品质,以此来获得内心的真正快乐。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