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辟萧梁代,幢标南汉年。
登临吾辈重,怀想古人贤。
宴坐消长昼,清言入暝烟。
更欣情所乐,一饱杖头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它描述了作者在宝积寺探访景泰禅师卓锡泉的经历。

过宝积寺探景泰禅师卓锡泉
地辟萧梁代,幢标南汉年。
登临吾辈重,怀想古人贤。
宴坐消长昼,清言入暝烟。
更欣情所乐,一饱杖头泉。

【注释】

  1. 宝积寺: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佛教的一座著名寺院,历史悠久。
  2. 萧梁代:指南北朝时期,南朝的萧衍和梁朝的简文帝在位期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萧梁代。
  3. 幢标南汉年:指唐朝时期的南汉国,南汉王刘岩在位期间,这一时期被称为南汉年。
  4. 登临吾辈重:指作者本人登上宝积寺,感慨自己的地位和责任。
  5. 怀想古人贤:指作者怀念古代的圣贤人物,他们的智慧和品质令人敬仰。
  6. 宴坐消长昼:指作者在寺院中静坐冥想,消磨漫长的白天。
  7. 清言入暝烟:指作者与僧人交谈,讨论佛经和禅宗思想,进入傍晚时分的宁静氛围。
  8. 更欣情所乐:指作者更加喜欢这种与自然和僧人交流的乐趣。
  9. 杖头泉:指作者在宝积寺附近的泉水,他经常带着拐杖去取水解渴。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作者在宝积寺探访景泰禅师卓锡泉的经历的诗。整首诗通过对宝积寺的历史和文化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通过对比古今、人与物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的开头两句“地辟萧梁代,幢标南汉年”,描绘了宝积寺所在地的历史背景。萧梁代和南汉年的对比,突出了宝积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接着,“登临吾辈重,怀想古人贤”,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自己的责任意识。

接下来的四句“宴坐消长昼,清言入暝烟,更欣情所乐,一饱杖头泉”,则具体描绘了作者在宝积寺的活动。其中,“宴坐消长昼”,指的是作者在寺院中的静坐冥想;“清言入暝烟”,则是指与僧人的交流讨论;“更欣情所乐”,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与自然和僧人交流的乐趣的喜爱。最后一句“一饱杖头泉”,则是作者为了解决口渴问题而采取的行动。

整首诗通过对宝积寺的描绘和作者在寺院中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通过对比古今、人与物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