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不能寐,寻思总莫干。
何人甘自溺,于我竟难宽。
照雪一灯白,迎风双眼酸。
强眠仍反侧,非是畏衾寒。
【注释】
寒宵二首:即《冬夜读书示子聿》。
只:仅仅。
何人甘自溺:谁愿意自己沉沦,自甘堕落。
于我竟难宽:对我竟难以宽恕。
一灯:《汉书·董仲舒传》载:西汉末年,董仲舒在京师太学读书时,常以夜继日地苦读,他的老师给他送来了一支蜡烛,并告诉他:当烛光将尽时,就点起油来,这样可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董仲舒后来果然名满天下,成为一代儒学大师。这里用“一灯”暗指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迎风双眼酸:迎着寒冷的风,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
强眠仍反侧:勉强躺下睡觉却又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非是畏衾寒:不是因为怕被子冷,不敢睡。这一句与上句构成转折关系,突出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赏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写于南宋时期(公元1172年),是一首教子之作。诗人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儿子要珍惜光阴,努力读书,将来有所作为;同时也教育儿子要知恩图报,孝顺父母,为国尽忠。全诗感情真挚,语言平易朴实,耐人寻味。
首联“只是不能寐,寻思总莫干”,意思是说,只是睡不着,想了许多事情,但总是不能安心。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深意。它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珍视和对学业的渴望。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常常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因此他们往往把时间看得比金钱还要贵重,而一旦失去了时间,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颔联“何人甘自溺,于我竟难宽。”则是对上述情感的进一步展开。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律和毅力。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学会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被外界所动摇。
颈联“照雪一灯白,迎风双眼酸”,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夜晚读书的情景。他点着了一盏明亮的灯光,迎着刺骨的寒风,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艰辛和不易,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担忧。
尾联“强眠仍反侧,非是畏衾寒”,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尽管诗人已经尽力去克服困难,但仍然无法入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或者抱怨,而是选择了坚强面对。这既体现了诗人的坚韧不拔,也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整首诗语言平实却富有韵味,情感真挚而又深沉。它不仅是一部教子之作,更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