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大吕与黄钟,莫厌巴歌调不同。
雪后木人深话月,墓前石马乱嘶风。
声从隔壁钗环坠,听到无弦山水空。
音响不来吾不往,十方击鼓自蓬蓬。
注释:
- 大吕、黄钟:古代的十二律之一,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音阶。
- 巴歌:一种古代民间歌曲。
- 雪后木人深话月:雪后,木人(木偶)在月光下说话。
- 墓前石马乱嘶风:坟墓前的石马在风吹动下发出嘶叫声。
- 声从隔壁钗环坠:声音从隔壁的钗环上掉落。
- 听到无弦山水空:听到无弦的山水之声响。
- 音响不来吾不往:音响不来我就不去。
- 十方击鼓自蓬蓬:十方的鼓声自然响起,无需人为推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音乐画面,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音乐与自然景观、人物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影响力。
首句“曾闻大吕与黄钟”,诗人以大吕(黄钟)和巴歌(一种古代民间歌曲)为引子,点明了音乐的主题。大吕和黄钟是中国的传统音阶,代表着高雅、庄重的音乐氛围,而巴歌则充满了乡土气息,两者的结合,既展现了音乐的多样性,又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诗人通过对雪后木人、墓前石马等自然景物的描述,巧妙地引出了音乐的主题。雪后的木人,仿佛在月光下低声细语;墓前的石马,在风吹动下发出嘶叫声。这些自然景物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音乐与自然的交融。
“声从隔壁钗环坠”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谐音的手法,将声音与钗环相联系,进一步突出了音乐的魅力。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音乐的痴迷,他对音乐的热爱如同对待珍贵的物品一样,生怕受到任何伤害。
“听到无弦山水空”一句,诗人将无弦的山水之声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在这里,无弦的山水之声似乎成为了音乐的一部分,它们相互融合、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这一比喻既表现了音乐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展示了诗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领悟。
最后两句,诗人以“音响不来吾不往”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如果音乐没有到来,那么他也就不去追寻;如果音乐没有响动,那么他就不去打扰。这句话既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的尊重和敬畏,又展现了他的独立个性和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通过对音乐与自然景观、人物情感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