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鬼哭便应焚,灰冷难招坑底魂。
先世为儒知不免,桃花那得到儿孙。

桃源词二首

施肩吾

当年鬼哭便应焚,灰冷难招坑底魂。
先世为儒知不免,桃花那得到儿孙?

诗句释义

  1. 当年鬼哭便应焚:这句诗意味着当国家遭遇灾难时,人们会感受到如同鬼哭一样的恐怖与绝望。“鬼哭”常用来比喻战争、灾祸等带来的恐惧和混乱,而“焚”则暗示着毁灭或灭亡的情境。
  2. 灰冷难招坑底魂:这里描述了战后废墟的凄凉景象,灰烬冰冷,无法唤醒在废墟中沉睡的灵魂。“坑底魂”可能是指那些因战乱而失去生命的人们,他们的魂魄被深埋在废墟之中。
  3. 先世为儒知不免: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家族世代读书人命运的感慨。“儒”指的是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知不免”则意味着他们的命运注定无法逃脱某种宿命或局限。
  4. 桃花那得到儿孙:通过“桃花”这一意象,诗人抒发了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和无奈。桃花常象征着美好和希望,但在这里,它也被用来暗喻无法实现的愿望,即希望子孙能够继承和延续家族的荣光和传统。

译文

当年鬼哭便应焚,
灰冷难招坑底魂。
先世为儒知不免,
桃花那得到儿孙?

赏析

这首诗是施肩吾的《桃源词二首》中的第二首。整首诗以沉痛的笔调描绘了一场战争后的荒凉和悲痛。通过对比战争前后的变化,诗人表达了对于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当年鬼哭便应焚”一句,诗人用“鬼哭”来形容战争带来的恐慌和痛苦,同时“焚”字暗示了这场冲突的激烈和毁灭性。这种描述不仅传达了视觉上的惨状,也传达了情感上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灰冷难招坑底魂”进一步强化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死者的不尊重。这里的“坑底魂”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死亡,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彻底崩溃和绝望。这种表述方式使得诗歌的情感更为沉重,读者可以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在第二句“先世为儒知不免”,施肩吾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凉。儒家文化中,重视教育和道德修养被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然而,这种传统的价值在现实中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挑战。诗人通过这一表述,反映了个人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

最后两句“桃花那得到儿孙?”则转向了一种对现实无力改变的悲哀。桃花作为春天的象征,通常代表着新生和希望。然而,这里的桃花并未带来希望,反而增添了一份失落和悲观。这种对比强化了诗歌的整体情感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失望和哀愁。

《桃源词二首》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也是对人性、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反思。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死亡、传统和现实的复杂情感和深刻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