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招野老了残棋,竹杖将行又故迟。
不是韬光莺燕怯,署寒如水病难支。
【注释】
重招:指多次被陈令公邀请。
野老:指陈令公已不在人世的先祖,这里借指作者自己。
残棋:即围棋,比喻世事如棋局,人生似棋子。
竹杖:指手杖,象征年迈。
署寒:指官职冷清,官运不济。
病难支:意思是身体有病难以支撑下去。
【赏析】
此诗首句写“招不往”,次句写“将行迟”,三句写“莺燕怯”,末句写“病难支”。全诗从“招”字着笔,以“重招”、“残棋”、“又故迟”三个短句为一组,层层推进,步步跌宕,表现了诗人对陈令公的怀念之情。
“重招”二字点明主题,是全诗的核心。“野老”二字,既表明了诗人的身份,又透露出诗人对陈令公的怀念之情。“重招不往”,字面上讲,是说陈令公已经去世多年,自己不再去拜访。然而,这并非实情,而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之所以不去,是因为心中有着太多的牵挂和不舍。陈令公生前对自己关怀备至,对自己的赏识和提拔也是不遗余力。如今陈令公已经离开人世,自己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这让他感到愧疚和不安。因此,他虽然表面上说“不往”,但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种矛盾和挣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第二句“将行迟”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赴任途中的情景。他手持竹杖,步履蹒跚,仿佛随时都会摔倒一般。这既是对现实的真实写照,又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具象化表现。竹杖象征着年迈的身体,而步履蹒跚则暗示着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这种焦虑和不安源于他对陈令公的思念和对职责的敬畏。他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会影响工作,更担心无法回报陈令公的期望。这种担忧不仅体现在他的行动上,也渗透在他的思想深处。
第三句“不是韬光莺燕怯”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和拓展。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莺燕”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性格。他说:“不是莺燕怯。”这句话既表明了莺燕并不畏惧黑暗,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与勇敢。他认为莺燕之所以不怕黑暗,是因为它们知道只要坚持住就能迎来光明。同样,他也坚信只要自己坚守岗位、勤勉尽责就能够迎来事业的新高峰。这种信念不仅来源于他对陈令公的忠诚和信任,更来源于他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心。
最后一句“署寒如水病难支”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心境。这里的“署寒”指的是官场上的寒冷和萧条,而“病难支”则表达了诗人身体上的不适和精神上的疲惫。这两种状况共同构成了诗人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然而,尽管面临这些困难,他却始终坚守岗位、努力工作。他的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骨气和风骨。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
这首诗通过对“重招”这一核心事件的叙述和展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责任感又充满人文情怀的人物形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对陈令公的怀念之情以及他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悼念之作,更是一部充满哲理性和启示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