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把三缄戒鄙人,如何无妄及其身。
莫为相怜情较切,个中甘苦独尝亲。
【注】闻浪,即闻一多。
曾把三缄戒鄙人,如何无妄及其身。
莫为相怜情较切,个中甘苦独尝亲。
译文:曾经把三缄其封的信给过你,我又如何无端冒犯了你。
因为我知道那其中的滋味只有我自己能够品尝到。
曾把三缄戒鄙人,如何无妄及其身。
莫为相怜情较切,个中甘苦独尝亲。
【注】闻浪,即闻一多。
曾把三缄戒鄙人,如何无妄及其身。
莫为相怜情较切,个中甘苦独尝亲。
译文:曾经把三缄其封的信给过你,我又如何无端冒犯了你。
因为我知道那其中的滋味只有我自己能够品尝到。
诗句注释译文与赏析 《暮归》杜甫诗作赏析 1. 诗句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野老添丁口,村妇去荷锄。 客衣谁为浣?僧舍晚钟初。 2. 诗句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诗人在傍晚时分,从青翠的山上下来的场景。山中的月亮一直伴随着他回家。夜晚降临后,他在山中经历了一场暴雨,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但他仍然坚持前行。最后,他在寺庙里找到一个空房间,便住了下来。 3.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的一部分。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 咫尺阻言笑,其如风雨何? ``` 译文: 近在咫尺却难以与朋友畅谈笑声,这像风雨一样令人无奈。 ``` 展书当事业,壮志此消磨。 ``` 译文: 翻开书籍就像投身于事业,但雄心壮志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 竟日掩门户,千年一咏歌。 ``` 译文: 整天闭门不出,只能吟诵古人的诗歌来寄托哀思。
【注释】 诸山:指周围群山。 当午:正午时分,太阳高悬。 妙理:佛家语,指深奥的道理或禅理。 缭绕:盘旋缭绕。 应藏:应当隐藏。应,表推测语气,意为“应该”。 听法龙:佛教传说中,龙是佛法的传播者,故云“听法龙”,即佛经的翻译者,也称为“龙象”。 【赏析】 《游谭家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唐天宝三年(744年)作者游历江西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潭柘寺周边群山环抱的景色
【注释】 怀千山诸子:怀念隐居在千山的诸子。 野衲还山去,深居第几重:野衲指和尚,用和尚的修行比喻隐者的隐居生活。第几重指山中居住的层次。 遥知岩石侧,犹有汉唐松:远远地看见山岩边,还有像汉朝和唐朝时种植的古松树。 施食下林雀,安禅护洞龙:在树林里投食给飞来的雀鸟,让它们安心下来;保护洞穴中的龙不受伤害。 寄言诸老宿,春晓待飞筇:告诉那些年长者,春天早晨准备拄着竹子做的拐杖上山。 【赏析】
逐句释义及赏析 寻诗 这句表达了诗人寻找诗句的心境,即在秋天的山里寻觅着黄叶堆中隐藏的美好诗句。 - 注释:秋、山、黄叶堆。 - 赏析: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诗人漫步在秋山之中,寻找着那些被黄叶覆盖的诗句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诗歌创作的渴望。 只在秋山里 强调了诗人活动的范围和场所,仅在秋天的山林中寻找。 - 注释:秋、山。 - 赏析:通过“只在”二字
【注释】 去去:离去。莫:不要,别。苍茫:辽阔无边的样子。塞上:边塞。秋:指秋天。死生:生死。从此异:从此以后就不一样了。人马:这里指战马和士兵。尽成愁:都成了忧愁。唯:只是、只。鬼门幽:鬼门关的深处。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睢阳判官时,为送友人远行而作。 诗的前两句是说,友人即将离去,不要再回头望一眼;因为那茫茫的塞北已经是一个秋天。这两句是写景,但景色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冒雪过苏筑 - “冒雪过苏”意味着诗人不畏严寒,冒着大雪前行。“苏”,可能是指苏州,也可能是诗人自指。这里的“过”表示经过或穿越的意思。 - 这是全诗的开头,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2. 所思何必远 - 这里的“所思”指心中的思绪或者所怀念的人或事。“何必远”表示思念的对象并不遥远,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去实现思念。 -
晚步 钟声随我去,隐隐度前湾。 遥望深松暮,应多野鹤还。 客心在秋水,微月出空山。 任意缓归步,柴门不用关。 【注释】: - 钟声随我去:指随着钟声的引导,我独自前行 - 隐隐度前湾:隐约传来的钟声仿佛穿过小河的波涛 - 深松暮:深山里的松树到了傍晚时分更加深沉 - 应多野鹤还:估计傍晚时有成群的野鸟飞回巢中 - 客心在秋水:我的客居之心如同秋天的水一样平静 - 微月出空山
送别 独自离开家乡去,乡间小路还很长。 两点泪光似丈夫泪,一天孤鹜秋水凉。 幸好未为客死他乡,未了此生愁绪难解。 回首离别处,沙平黑雾浓密密。 注释: - 送别:这首诗是作者在送别客人时所作。 - 单身从此去:指作者独自一人即将离开家乡。 - 乡路尚悠悠:乡间小路漫长而悠远。 - 两点丈夫泪:指作者的眼泪像两滴眼泪一样晶莹剔透。 - 一天孤鹜秋:形容秋天的景象,孤独的野鸭在水面上飞翔。 -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把茆也足够了,拓地更精神。 静坐饱秋色,开书见古人。 童乌时问难,慧远复来频。 何必桃花水,萧然即避秦。 注释: - 把茆:指搭建茅屋、盖茅草屋。 - 亦已足:意思是满足于现状。 - 拓地更精神:开拓土地,使土地更加生机勃勃。 - 童乌:儿童。 - 时问难:不时提问和质疑。 - 慧远:禅宗五祖之一,姓慧名远,是六朝时期著名的禅师。 - 复来频:频繁到来。 - 桃花水
【注释】 幢幢:形容灯笼或烛火排列整齐,像幢幢一样。 老:指年岁。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除夕之夜所作。首句写除夕夜的夜景:灯影幢幢,炭火已灰,山头月暗,催人愁思;次句写除夕夜的气候:寒气袭人,令人不寒而栗;第三句写除夕之夜的心情:一年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但今夜却似乎比往常更长,因为自己已经老了;最后一句写除夕之夜的感受:岁月如流,转眼间又到了新的一年,人生易逝,光阴难驻,感慨颇多。全诗语言朴素
【注释】 1.幸因抱病:幸好我生病了。幸,幸运。 2.无馀事:没有其他的事情。 3.手自焚香对佛歌:自己动手点起香炉,对着佛像吟唱佛经。 【赏析】 这是一首写自己闲居无事时,以静心修行来打发时光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行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首句“岁月尽从忙里去”,意为时间总是在忙碌中流逝,让人来不及珍惜。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杖头曾入帝王家” - 此句意味着这位法师的杖头上曾经携带过佛经,进入过皇宫。在古代,皇帝和贵族常常向高僧学习佛法,以期得到精神上的指导或提升。 2. “合国同瞻” - 这里指的是整个国家的人都在瞻仰这位法师,表现出其地位之高和影响力之大。 3. “又释迦” - “释迦”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也是佛陀的代表。这里的用法强调了这位法师不仅是一位僧人
注释: 柴关:指柴门,即山门。 衲衣:僧人的衣服。 纤尘:纤尘不染,比喻心地清高。 山空鸟寂无人到:山间空旷寂静,连鸟儿也没有飞来。 独有予来不厌频:只有我来了一次又一次,不感到厌烦。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寺庙的诗。诗人通过对寺庙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寺庙深深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首句“一坐柴关已十春”,意思是说我已经在这柴门旁修行了十年。这里的“柴关”指的是寺庙的山门,象征着佛教的圣地。十年的时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赠李处士》。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双眼朦胧手一编,赵州虽老志弥坚。" - 注释:双眼朦胧表示视力不佳,手一编可能指写作或整理书籍。赵州,指的是赵州禅师,他是唐宋时期的高僧,以开示禅宗而闻名。尽管年纪已大,但他的志向和决心却更加坚定。 2. "直须会取声前句,不负人间八十年。" -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指李处士)应该理解并领会前面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