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有山叟,弗与王侯友。
晚年居庐山,一路植榆柳。
两年柳叶长,相将荫南亩。
荫多稻苗稀,年荒岂柳咎。
风雨非不时,苗虫酷天狗。
去年工食繁,麦粥苦已久。
今岁秋无收,遑以恤其后。
有衲辞出山,所欲给众口。
众口诚待哺,志操非可苟。
元亮频叩门,礼义看授受。
饥饱信当时,平生安足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
庐山有山叟,弗与王侯友。
晚年居庐山,一路植榆柳。
两年柳叶长,相将荫南亩。
荫多稻苗稀,年荒岂柳咎。
风雨非不时,苗虫酷天狗。
去年工食繁,麦粥苦已久。
今岁秋无收,遑以恤其后。
有衲辞出山,所欲给众口。
众口诚待哺,志操非可苟。
元亮频叩门,礼义看授受。
饥饱信当时,平生安足负。
注释:
庐山:指庐山山麓,这里代指庐山。
山叟:山中的老人。
弗与王侯友:不与王侯交朋友。
晚年居:晚年住在。
一路:一路的景色。
相将:一起。
荫多:遮阴的地方多。
年荒:年成不好。
岂:难道。
风雨:风和雨。
非不时:不是偶然。
苗虫:害虫。
元亮:作者的朋友。
礼义:礼节和道义。
馈:赠送。
众口:大家的愿望。
饥饱:饥饿和饱足。
平生:过去的生活。
赏析:
《送真诠化米》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五言绝句。整首诗歌语言简练,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诠化米的深厚友情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首联“庐山有山叟,弗与王侯友”,描绘了庐山山中的一个老者,他不与王侯交朋友。这里的“山叟”指的是隐居在庐山的一位高人,他远离世俗纷扰,与世无争。而“弗与王侯友”则表明了他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态度。这两句为后文铺垫了背景,为整个作品定下了基调。
颔联“晚年居庐山,一路植榆柳。”描述了他在庐山的晚年生活,一边植下榆柳,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这里的“一路”意味着他在庐山的山道上不断前行,而“植榆柳”则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心境。
颈联“两年柳叶长,相将荫南亩。”描绘了两年的时间过去,柳叶已经长得很高,遮阴了南面的农田。这里的“荫”字形象地描述了柳叶遮阴的景象,而“南亩”则指农田的南面。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他对自然的观察能力。
尾联“荫多稻苗稀,年荒岂柳咎?”指出虽然柳树遮阴很多,但是因为年成不好,稻苗稀疏,所以不能怪罪于柳树。这里的“岂”字表示疑问,而“荒岂”则是询问为什么年成不好的原因不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尾联“风雨非不时,苗虫酷天狗。”指出天气变化无常,害虫猖獗,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里的“时”字表示时间,而“虫”字指害虫。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尾联“去年工食繁,麦粥苦已久。”指出去年工人们的工作费用增多,导致农民们只能喝很苦的麦粥来充饥。这里的“劳”、“粥”字都是关键词,代表了农民的生活状况。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和他们面临的经济压力。
尾联“今岁秋无收,遑以恤其后。”今年秋天没有收成,哪里还有余粮去顾及明年的生活问题。这里的“秋无收”表示今年的收成不好,而“遑以恤其后”则表示无法顾及明年的生活问题。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农民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尾联“有衲辞出山,所欲给众口。”有位僧人辞去了出家人的身份,他的目的是满足大家的需求,即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这里的“衲”“众口”都是关键词,代表了僧人的行为和目标。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现象。
尾联“众口诚待哺,志操非可苟。”大众都渴望得到供养,他的志向和操守是不能妥协的。这里的“待哺”表示等待喂养,而“非可苟”则是表示不可以随便对待。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尾联“元亮频叩门,礼义看授受。”他多次拜访朋友,注重礼节和道义的传授。这里的“元亮”指的是作者的朋友,而“叩门”表示拜访。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人际关系和朋友情谊。
尾联“饥饱信当时,平生安足负。”饥饿和饱腹是当时的情况,一生的经历又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呢?这里的“信当时”表示相信当时的条件,而“平生安足负”则是表示一生的经历又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呢?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