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多幽踪,灵怪具兹石。
窈曲壶峰房,巉岩老蛟脊。
寒泉界遥青,烟萝缀疏碧。
云构俨成居,神仙合来宅。
司马真天人,辅世应帝谪。
税驾归故乡,徜徉此投迹。
草树徵文章,烟霞卫巾舄。
俯仰皆有馀,动静随所适。
我愿标嘉名,大刻示无易。
盛美垂千秋,留光照山泽。

【注释】

柳山:在今陕西省泾阳县东南。石壁凹深:指山上的洞穴。泾川公:即柳仲郢,唐代诗人。司马岩:柳仲郢曾隐居于此,故称司马岩。一诗:一首七言诗。

【译文】

北山多幽静的地方,灵怪都集中在这块石头。

窈窕曲折的壶峰房,高耸险峻是老蛟的脊梁。

寒泉隔着遥远的青山,烟萝缀着稀疏的碧色。

云构俨如仙人的居所,神仙来此居住定是此地。

司马真个是天人,辅助帝王应遭贬谪。

他税驾回到故乡时,在这里徜徉自适。

草树显示着他的文章,烟霞护卫着他的冠履。

俯仰之间皆有余裕,动静随时随地适宜。

我愿标榜他的嘉名,大书特书不要改变。

盛美的名声垂扬千秋,留光照耀这山泽大地。

【赏析】

本篇作于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6年),柳仲郢任泾州刺史期间。柳仲郢,字国祥,河东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调任监察御史里行。唐宪宗元和初年(805—806年),以检校祠部尚书、同州刺史为兴元尹,不久升任西川节度使,后因得罪宦官而贬为循州司马,再贬郴州司马,终被赐死于贬所。

这首诗是柳仲郢被贬至泾州(治所今甘肃泾川县)时所作,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恬淡自守、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全诗四段,前四句写泾州山川的清幽景色;中间八句写自己退官隐逸的生活情趣;后四句写对友人的勉励与祝福。

第一段:“北山多幽踪,灵怪具兹石。”起句“北山多幽踪”,总写泾州山川秀丽,引人入胜。北山,指泾州境内的华山山脉。古人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可见佛教在中国影响之深。“多幽踪”即指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有诸多引人入胜之处。“灵怪具兹石”则是指这些幽深的山沟沟壑壑间,奇形怪状的岩石比比皆是。这里的“灵怪”一词用得传神,既表明了作者对泾州山水的喜爱之情,又暗含了作者对官场黑暗、政治腐败的不满之意。

第二段:“窈曲壶峰房,巉岩老蛟脊。”这一联描写了壶峰房周围的自然景观。“窈曲”,形容山峰弯曲曲折的景象。“壶峰”,指的是华山主峰南峰,海拔2154.9米,峰顶面积约0.5平方公里。“巉岩”,用来形容陡峭险峻的山峰。“老蛟脊”,则是指像老蛟一样蜿蜒曲折的山脉。这两句诗通过对壶峰房周围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泾州山川的壮丽之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三段:“寒泉界遥青,烟萝缀疏碧。”“寒泉”指的是清冽甘美的泉水,常被用来比喻清纯的品质。“烟萝”则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远处的青山被清冷的泉水隔开,近处的树木繁茂,绿叶丛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满足与宁静。

第四段:“云构俨成居,神仙合来宅。”这两句诗通过“云构”和“神仙”两个词来表达自己隐居山林、远离尘世喧嚣的心境。“云构”,是指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征着仙境中的楼阁亭台。“神仙”,则是指超凡脱俗的人。这句诗通过描绘云雾缭绕的山峰和仙境般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居山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第五段:“司马真天人,辅世应帝谪。”这两句诗则直接点明了自己的身份和经历。“司马”是指唐朝的一个官职名称,这里借指自己的官职;“辅世”则是指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责任;“应帝谪”则是指因受到皇帝的贬谪而隐居山林。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还隐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第六段:“税驾归故乡,徜徉此投迹。”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足感。“税驾”是指辞去官职、回归故土的行为;“徜徉”则是指漫步闲逛的状态。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己离开官场、回归故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第七段:“草树徵文章,烟霞卫巾舄。”这两句诗进一步描述了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生活状态。“草树”指的是周围的花草树木,它们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烟霞”则是指自然界的美景,为诗人带来了愉悦的心情和美好的灵感。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己隐居生活中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八段:“俯仰皆有余,动静随所适。”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享受。“俯仰”是指低头和抬头的动作,形容诗人在隐居生活中自由自在的状态;“动静”则是指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分别对应着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己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山水之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满足。

第九段:“我愿标嘉名,大刻示无易。”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朋友的勉励与祝福。“标嘉名”指的是为自己取一个美好的名声;“大刻示无易”则是指要持之以恒地践行自己的理念和信仰。这两句诗通过表达自己对美好名声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隐居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充分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