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在何所,乃在骊山隈。
复道通天行,华旗揭轩阶。
赵女理长瑟,朱弦一何哀。
流响入青云,飞鸟尽低回。
顾瞻邯郸道,白露沾蒿莱。
昔日繁华处,但闻狼与豺。
安得周周羽,衔尔栖丛台。
高楼在何所,乃在骊山隈。
复道通天行,华旗揭轩阶。
赵女理长瑟,朱弦一何哀。
流响入青云,飞鸟尽低回。
顾瞻邯郸道,白露沾蒿莱。
昔日繁华处,但闻狼与豺。
安得周周羽,衔尔栖丛台。
接下来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 原文解读:
- “高楼在何所,乃在骊山隈。” 这句诗描述了一座高楼的位置,它位于骊山的山脚下。
- “复道通天行,华旗揭轩阶。” 通过复道可以直达天上,华旗在轩门上飘扬。
- “赵女理长瑟,朱弦一何哀。” 描述了一个女子正在弹奏长瑟,她的琴声非常哀伤。
- “流响入青云,飞鸟尽低回。” 音乐的余音随风飘向云霄,使飞翔的鸟儿都为之回旋。
- “顾瞻邯郸道,白露沾蒿莱。” 诗人站在邯郸的路上,看到了白露沾湿了路边的草。
- “昔日繁华处,但闻狼与豺。” 回忆起过去的繁荣景象,只听见狼和豺在附近嚎叫。
- “安得周周羽,衔尔栖丛台。” 渴望能有这样的羽毛,让鸟儿栖息在高台上。
- 注释说明:
- “高楼”:指诗人所在的地方或某个高耸的建筑。
- “骊山隈”:骊山的山脚或山边。
- “复道”:多层建筑之间的连接通道,可以到达上层。
- “华旗”:装饰华丽的旗帜。
- “赵女”:可能是指一个姓赵的女子,或者是指代赵地的女性。
- “长瑟”:一种古代的长型弦乐器。
- “朱弦”:红色的琴弦,这里用来强调琴声的哀美。
- “青云”:天空中的云层,比喻高处。
- “飞鸟”:飞行的鸟儿。
- “顾瞻”:回顾、眺望。
- “邯郸道”:古地名,这里指代诗人曾经走过的道路。
- “狼与豺”:狼和豺,这里用来形容环境恶劣或人心险恶。
- 译文对比:
- 原诗:“高楼在何所,乃在骊山隈。复道通天行,华旗揭轩阶。赵女理长瑟,朱弦一何哀。流响入青云,飞鸟尽低回。顾瞻邯郸道,白露沾蒿莱。昔日繁华处,但闻狼与豺。安得周周羽,衔尔栖丛台。”
- 译文:“我身处高楼何处?就在骊山的山脚。通过复道可以直通天空,华旗在门上飘扬。一位女子正在弹奏长瑟,她的琴声如此悲伤。音乐的余音随风飘入天空,使飞翔的鸟儿都为之回旋。我回头眺望邯郸的路上,看到白露沾湿了路边的草。过去那里曾经是繁华之地,现在只有狼和豺在那里嚎叫。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羽毛呢?让它衔着我栖息在高高的平台上。”
- 赏析讨论:
- 这首诗以高楼为背景,通过描绘音乐和自然景观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 首句“高楼在何所”,不仅设置了场景,也为接下来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 第二句“复道通天行”,形象地描绘了建筑的高度和结构,同时也暗示了音乐的高远和深远。
- 第三句“华旗揭轩阶”,展示了建筑的壮丽和辉煌。
- 第四句“赵女理长瑟”,引入了人物和情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 第五至七句通过对音乐和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繁荣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 最后两句“顾瞻邯郸道,白露沾蒿莱。昔日繁华处,但闻狼与豺”,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现状的无奈。
- 创作背景:
- 根据现有的资料,这首诗可能是在明朝时期创作的。
- 当时顾璘以其才华而著称于世,他的诗歌也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赞誉。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的个人经历或社会环境有关,但具体原因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
- 文化影响:
-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之处,也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历史变迁。
-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这种情感在许多古代诗歌中都有体现。
- 语言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通过重复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 特别是“流响入青云,飞鸟尽低回”这两句,通过声音的传播和回声的描述,形象地描绘了音乐的效果和影响力。
- 艺术成就:
- 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如何运用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