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铲太嵩角,置向莘野前。
相看仅寻丈,宛若万仞然。
清华发草树,秀色生云烟。
下有谢安石,闭户方高眠。
【注释】野亭:指野趣横生的山亭。杂咏:随意吟咏的诗。六首:这里数的是六首,实际上可能是十首或更多。“野堂”是一首。
谁:谁人,是谁。太岳:泰山。嵩(sōng):山名,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北。太岳有两处,一处在山东,叫东泰山;一处在河南,叫西泰山。这里指的是西泰山,即华山。
置向:安置在。莘(shēn)野:在今河南省登封市区西北。莘野是地名,也是山名,在这里泛指山野。
相看:相互观赏。仅寻丈:只有一丈多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万仞(rèn):万丈。仞是高度单位,一仞等于十尺。
清华:形容青翠明丽的色彩或事物。发:生长、茂盛。清华发草树:意思是青翠茂盛的草木树木。草树是植物的总称,这里专指树木。秀色:美丽的景色。生:出现、显露。云烟:云雾和烟霭。秀色生云烟:意思是美丽的景色与云雾和烟霭相映衬。
下有:下面有。谢安石: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玄学家、诗人,官至司空、司徒、豫州牧等职,世称谢太傅,又称谢公。他隐居于会稽东山时,经常与好友王羲之等人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过着优游自得的生活。
方:才。高眠:高卧、高眠大睡,指安闲无事地睡觉。这里用谢安石来比喻自己。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野趣横生的山亭中游览所见景物之美,并以谢安石自比,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开头两句“谁铲太岳角,置向莘野前”,点明了地点,说明是在山中野亭中看到的太岳之景。太岳,是指华山,位于今山西省境内,为五岳之一。“谁铲”二字,既表明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又表达了他对破坏大自然景观的惋惜之心。“置向莘野前”,意味着诗人将这美景安置在了莘野之中,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接下来的四句“相看仅寻丈,宛若万仞然。清华发草树,秀色生云烟。”则进一步描绘了太岳之景的壮丽之美。诗人站在山亭之中,远远望去,只见那巍峨的太岳仿佛只有一丈左右的高度,但却给人一种万丈之高的错觉。而周围的青翠草木树木则显得生机勃勃,犹如云烟一般缭绕其中。这些自然景观的美丽景色,使得诗人陶醉不已。
最后两句“下有谢公石,闭户方高眠。”则是以谢安石自比,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里的谢公指的是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玄学家、诗人谢安石。诗人通过将自己与谢安石相提并论,来表达自己对于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渴望与追求。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