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佛隐山居寂,日对髯翁石凹深。
已过翻涛鸣阵雨,忽来飞锡度跫音。
空中有色咸归相,窍里通神本即心。
解识定时无出入,不妨坐卧更沉吟。

注释:

  1. 年来佛隐山居寂,日对髯翁石凹深。
  2. 已过翻涛鸣阵雨,忽来飞锡度跫音。
  3. 空中有色咸归相,窍里通神本即心。
  4. 解识定时无出入,不妨坐卧更沉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山林景象,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寄托的人生态度。诗人以松谷为题,寓意深远,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追求。
    首句“年来佛隐山居寂”,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诗人选择在山中隐居,表明了他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远离尘嚣的愿望。这里的“寂”字,既指山林的静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静。
    次句“日对髯翁石凹深”,诗人坐在石凹之中,面对着髯翁,似乎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这里,胡须老者的形象象征着智慧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与诗人形成一种心灵的交流。
    “已过翻涛鸣阵雨,忽来飞锡度跫音”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中的自然景象。翻涛鸣阵雨,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雨打山石的情景,而飞锡(僧人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则象征着禅意和修行。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还反映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领悟和追求。
    第三句“空中有色咸归相,窍里通神本即心”,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禅宗思想的核心。在这里,色空观念被巧妙地运用到诗中,将佛教的色彩理论与禅宗的思想结合。诗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色构成的,而真正的佛法则是超越色相的。通过这种理解,诗人表达了他对禅宗教义的深刻领悟和实践。
    第四句“解识定时无出入,不妨坐卧更沉吟”,则是对前几句的总结和升华。在这里,诗人通过对禅宗修行的描述,强调了心灵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他不再受到外界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和思考。这种境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领悟和追求。它不仅是一首表达山水之美、抒发情感之诗,更是一首传达禅宗思想、追求心灵自由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