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岳麓仍方广,到处朱张有院祠。
岂为游踪当日重,只缘经训后人师。
长沙不为长江改,圣学偏忧末学岐。
义利分明真实践,却谁虚见议当时。
【注释】
衡阳:今湖南衡阳市。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初年。方广:四方广大。朱张:即朱熹、张栻,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院祠:指书院。重:重视。经训:指儒家经典。后人师:后学或弟子们。圣学:指圣人之学,即儒家学说。末学:指后来的学者或学派。义利分明:分辨是非、好坏。实:实践。虚见议:空谈议论,没有实际行动。当时:指当时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岳麓书院的颂词。诗中赞美了岳麓书院的悠久历史和崇高地位,同时批评了当时一些人对儒家经典的误解和对圣学的轻视,主张要正确认识义利关系,强调实践精神。
一、二句写岳麓书院的历史与规模。衡阳的岳麓书院仍然保持着宽广的场地,到处都有朱张这样的学者的祠堂。“衡阳”指湖南省衡阳市,“岳麓”则是指岳麓山脚下的一座名胜古迹。“仍方广”即“依然宽广”。“到处”即“处处”。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衡阳的岳麓书院仍然保持得很宽广;在各地都有朱张等人的祠堂。这里既表明岳麓书院历史悠久,又暗示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朱张”,朱熹(1130-1200年)和张栻(1133-1180年),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二人皆因讲学于此而著称。他们在这里创立了“湖湘学派”,影响深远。因此,这里的“院祠”指的是他们的讲学之所,也就是现在的岳麓书院。“岂为游踪当日重”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年朱张等人在此讲学的重视程度。“当日重”即“当年重视”。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当年朱张等人在这里讲学时,是很被重视的。
三、四句进一步说明,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人们还是重视朱张等人的学问,因为那是圣学,是后人的老师。“只缘经训后人师”中的“经训”指的是孔子等先贤的经典教诲,“师”则是指老师或导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之所以后人还重视这些先贤的学问,是因为他们是老师或导师。这反映了一种对传统知识的重视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对先贤的崇敬之情。
五、六句则是对当时人的一种批评。这里的“长沙”并不是指现在的湖南省会长沙市,而是用一个比喻的方式来表达当时人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存在偏差。“不为长江改”中的“长江”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表示儒家学说的影响力之大,几乎无处不在。而这里所说的“不”,则表示否定。“圣学偏忧末学岐”中的“圣学”指的是圣人之学,即儒家学说,“末学”则是指后来出现的其他学派或学说。“岐”则意味着分歧或矛盾。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当时的人们过于关注一些细节问题,而不是关注整体和根本。这种观点与孔子所提倡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相呼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应保持的兴趣和激情。
七、八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实践精神的重要性。“义利分明真实践”中的“义利分明”即明确区分是非、好坏,强调正义与利益之间的区别。而“虚见议当时”则是批评那些只会空谈而不付诸实践的人。这两句的意思是指只有真正明白义利之分并付诸实践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圣人。这反映了一种对于知行合一思想的强调。
九、十句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却谁虚见议当时”中的“却”是一个反诘的语气词,用来表达对当时人的指责或质疑。这里的“虚见议”即空谈议论,没有实际行动。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对于那些只懂得空谈而不懂得实践的人,我们不应该对他们进行指责,因为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里的“当时”是指过去的那些人,即现在的人。这一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和概括,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实践者的宽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