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窍通玄冥,云是禅僧窟。
有时发祥光,影漏西方月。
一叶波心度,菩提手中揭。
自能灭相火,渐见离白骨。
却笑红尘隈,有人系缨笏。
【注释】
玉女潭:即石门。位于江西上饶玉山县。
石窍通玄冥:石窍是石头的孔窍,这里指石门,“玄”字有玄奥之意,“冥”字有深邃之意。
禅僧窟:佛教僧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泛指寺庙。
有时发祥光:有时(偶尔)发出吉祥的光彩。
菩提手中揭:菩提树,梵语Bodhi tree,又译作菩提树,意译为智树,亦译作觉悟树。佛教名词。指释迦牟尼所证悟的真理、智慧。
自能灭相火:自己能够消灭相火。
渐见离白骨:逐渐看到脱离了骷髅的状态。
红尘:佛教语,比喻世间尘世,即人世间。
隈:弯曲的地方,引申为角落。
缨笏:古代官员戴的一种礼帽,以丝绳系结。
【赏析】
此诗共八首,每首四句,每句五字,韵脚相同。前四首咏石门寺,最后两首写石门寺中修行者之清高脱俗与世俗之人的纷扰。
第一首写石门的幽深与神秘。“石窍通玄冥”,用夸张手法描绘出石门洞天幽深、深邃难测的景象。“云是禅僧窟”,点明了石门寺的性质——这是僧人修行的地方。这一句也暗含了作者对僧人的崇敬之情。“有时发祥光,影漏西方月”,进一步描绘石门的神奇之处。这里的“祥光”和“西方月”都是佛教中的意象,代表着佛性与智慧。而“发祥光”和“漏西方月”则形象地描绘出了石门寺的独特魅力。
第二首写石门寺中的修行者。“一叶波心度,菩提手中揭”,通过比喻的方式,描绘出了修行者的从容与淡定。这里的“波心度”和“手中揭”都是禅宗用语,分别代表了心无挂碍和手不染物。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了修行者的境界,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第三首写石门寺中修行者的清高脱俗。“自能灭相火,渐见离白骨。”这两句诗描绘出了修行者的本性——他们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受世俗的限制,能够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宁。这里的“灭相火”和“离白骨”都是禅宗用语,分别代表了消除烦恼和脱离生死轮回。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修行者的境界,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赏之情。
第四首写石门寺中的世俗之人。“却笑红尘隈,有人系缨笏。”这两句诗描绘出了世俗之人对修行者的嘲笑与讥讽。然而,他们却不知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他们内心充满善良与宽容,但外表却显得冷漠与疏远。这里的“红尘隈”和“有人系缨笏”都是禅宗用语,分别代表了世俗与出家人的生活状态。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修行者与世俗之人的不同,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与理解。
第五首写石门寺中的修行者与世俗之人的对比。“石门古道谁曾识,今见诸郎来此游。”这两句诗描绘出了石门古道的历史沧桑和今日的热闹景象。这里的“石门古道”既是石门的别称,也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而“今见诸郎来此游”则描绘出了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向往。这两句诗既展示了石门寺的悠久历史,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
第六首写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态度与心得。“诗成留与后人看,莫笑书生空读书。”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自信与坚定。他认为自己的诗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需要再去追求更多的功名利禄。同时,他也鼓励后世的诗人不要只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也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与执着。
第七首写作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感悟与领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深刻体会。他认为要想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与见识。同时他也强调了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味着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这两句诗既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期待。
第八首写作者对于诗歌创作的希望与祝福。“他年若到西湖路,应记吾师住过峰。”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祝愿。他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再次来到杭州西湖游览并拜访这位曾经住过的老师。这里的“西湖路”既是杭州西湖的风景名胜区也是诗人心中的故乡之地。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事业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