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不寒食,广与邺俗殊。
感此寒食辰,怆然罢琴书。
晋文亦英君,患难与之俱。
而乃忘安乐,弃置绵山居。
臣心有如石,屹立不可渝。
臣心有如火,烈烈谁能濡。
吾闻古来相,梦肖筑岩壖。
亦有勤故交,物色勤劬劬。
胡为烈山泽,虐焰无遗株。
抱木以自完,长使行人吁。
寒食
寒食不寒食,广与邺俗殊。
感此寒食辰,怆然罢琴书。
晋文亦英君,患难与之俱。
而乃忘安乐,弃置绵山居。
注释:
- 寒食:在农历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是古代的清明节。
- 邺俗:邺城(今河北临漳县)的地方风俗。
- 怆然:悲伤、凄切的样子。
- 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
- 患难:指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
- 罢琴书:停止弹琴读书。
- 英君:有才能的君主。
- 患难:国家危难时。
- 安乐:太平、安宁时。
- 绵山:山名,位于今山西交城县东北。
- 臣心:指作者自己。
- 如石:像石头一样坚固。
- 如火:像火焰一样炽热。
- 相:指贤明的君主。
- 梦肖:形容贤明的君主像梦中一样美好。
- 筑岩壖:指在山上垒起石块来防御敌人。
- 勤故交:与作者有旧交的朋友。
- 胡为:为什么。
- 烈山泽:在大泽里焚烧草木。
- 抱木以自完:抱住树木以求自保。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在长安时期所作。诗中通过描写寒食节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贤明君主的期望。
“寒食不寒食,广与邺俗殊”两句,通过对比寒食节的不同习俗,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饮食方面,更体现在人们的心理状态上。诗人通过对这种差异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感此寒食辰,怆然罢琴书”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寒食节的特殊情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哀愁和悲伤。这种情感源自于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以及对贤明君主的期待。
“晋文亦英君,患难与之俱”两句,诗人通过对晋文公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领导者的期望。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能够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为国家人民做出贡献。这种期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贤明领导者的向往。
“而乃忘安乐,弃置绵山居”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那些忘记国家利益、只顾个人享乐的人的谴责。他认为这些人的行为是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应该受到惩罚和谴责。这种谴责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维护。
“臣心有如石,屹立不可渝;臣心有如火,烈烈谁能濡”两句,诗人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坚定信念。他认为自己的内心像石头一样坚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会动摇;又像火焰一样炽热,不会因为外界的诱惑而改变方向。这种信念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这首诗通过对寒食节的描述和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贤明领导者的期望。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己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