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有母身姓岑,母慈妇节令人钦。嗟哉逢时生不辰,于归方庆谐瑟琴。
二十三载成商参,两孤一襁一怀衿。霜天雪月照我心,事姑冀绍前徽音。
云胡降割天重阴,姑亡叔夭双泪淋。苦持麻枲缝金针,教儿岂惜贫捐簪。
伤哉复丧长子任,爱钟季子行独深。岂于行也偏爱深,吾夫一脉逾千金。
万年血食将渠歆,岂期海岛腾妖祲。母子播遁栖丛林,行也遇贼翻成擒。
母痛急出号喑喑,但希救子存夫身。宁知断臂魂凄沉,百年此恨谁能禁。
有子吁诉恳且谌,恶贼闻之亦沾襟。俾得葬母从父嵚,九原双穴联琼琛。
慈节芳名传古今,山与齐高乔木森。我来浙西湖之浔,乃子倒屦时趋临。
论心问道意且勤,断机画荻之源遥可寻。子贤母教那能堙,问之细得原来因。
予亦感慨酸且辛,呜呼子贤母教那能堙。愧无史笔扬幽芬,为之哀歌三叹聊长吟。

我们需要逐句解读这首诗的内容。

诗句释义:

  1. 丁家有母身姓岑,母慈妇节令人钦。嗟哉逢时生不辰,于归方庆谐瑟琴。
  • “丁家”指的是诗人的家族或家庭。
  • “母身姓岑”表明这位女性是岑氏家族的成员。
  • “母慈妇节令人钦”赞美母亲慈爱而有节制。
  • “嗟哉逢时生不辰”感叹自己出生在不幸的时代。
  • “于归方庆谐瑟琴”意指结婚之时,与丈夫和谐相处。
  1. 二十三载成商参,两孤一襁一怀衿。霜天雪月照我心,事姑冀绍前徽音。
  • “二十三载成商参”描述从二十岁开始经商到三十岁的过程。
  • “两孤一襁一怀衿”表达了家庭的不幸,父母双亡和年幼的儿子。
  • “霜天雪月照我心”比喻心境如同寒霜和冬月,冷清而孤独。
  • “事姑冀绍前徽音”希望继承母亲的美德和智慧。
  1. 云胡降割天重阴,姑亡叔夭双泪淋。苦持麻枲缝金针,教儿岂惜贫捐簪。
  • “云胡降割天重阴”表示命运的无情和残酷。
  • “姑亡叔夭双泪淋”描述了家中失去长辈后的悲痛。
  • “苦持麻枲缝金针”表达为儿子缝制衣物时的辛劳。
  • “教儿岂惜贫捐簪”强调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1. 伤哉复丧长子任,爱钟季子行独深。岂于行也偏爱深,吾夫一脉逾千金。
  • “伤哉复丧长子任”感叹再次失去儿子。
  • “爱钟季子行独深”赞扬了次子的爱和才能。
  • “岂于行也偏爱深”表示对长子的遗憾和对次子的喜欢。
  • “吾夫一脉逾千金”表达了对家族的珍视和期望。
  1. 万年血食将渠歆,岂期海岛腾妖祲。母子播遁栖丛林,行也遇贼翻成擒。
  • “万年血食将渠歆”暗示家族祭祀的延续。
  • “岂期海岛腾妖祲”表示意外的灾难和困境。
  • “母子播遁栖丛林”描述了全家的逃亡和隐居生活。
  • “行也遇贼翻成擒”表达了在逃亡过程中的惊险和不幸。
  1. 母痛急出号喑喑,但希救子存夫身。宁知断臂魂凄沉,百年此恨谁能禁。
  • “母痛急出号喑喑”表达了母亲的悲痛和焦虑。
  • “但希救子存夫身”表达了对儿子的牵挂和对丈夫的保护欲望。
  • “宁知断臂魂凄沉”形容失去了手臂的痛苦和悲伤。
  • “百年此恨谁能禁”表达了对这种痛苦的无奈和悲哀。
  1. 有子吁诉恳且谌,恶贼闻之亦沾襟。俾得葬母从父嵚,九原双穴联琼琛。
  • “有子吁诉恳且谌”表达了儿子的哀求和诚意。
  • “恶贼闻之亦沾襟”表示敌人的听闻也会感到伤心。
  • “俾得葬母从父嵚”承诺帮助埋葬母亲并跟随父亲。
  • “九原双穴联琼琛”祝愿墓地上能有两座相连的墓穴,象征家族的荣耀。
  1. 慈节芳名传古今,山与齐高乔木森。我来浙西湖之浔,乃子倒屦时趋临。
  • “慈节芳名传古今”赞颂母亲的美好品德和声誉。
  • “山与齐高乔木森”形容家乡的山林景色。
  • “我来浙西湖之浔”诗人来访此地。
  • “乃子倒屦时趋临”表达见到儿子的喜悦和期待。
  1. 论心问道意且勤,断机画荻之源遥可寻。子贤母教那能堙,问之细得原来因。
  • “论心问道意且勤”表示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 “断机画荻之源遥可寻”探讨家庭教育的根源和方法。
  • “子贤母教那能堙”质疑为什么母亲的教育方法有效。
  • “问之细得原来因”通过询问了解教育的秘诀。
  1. 予亦感慨酸且辛,呜呼子贤母教那能堙。愧无史笔扬幽芬,为之哀歌三叹聊长吟。
  • “予亦感慨酸且辛”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辛酸。
  • “呜呼子贤母教那能堙”感叹儿子的优秀和母亲的教育成就。
  • “愧无史笔扬幽芬”表示自己没有能力记录和赞美这些美好的事迹。
  • “为之哀歌三叹聊长吟”用诗歌来表达敬意和怀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逝去亲人的诗作,通过对母亲的怀念和对儿子的教诲进行描绘,展示了一种深厚的家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主题。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家族成员之间的深厚关系和他们对彼此的期望和支持。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渴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到诗人对于家族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以及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