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环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繇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诗句

  •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环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 繇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文
唉!宦官作乱的年代,能够不改换自己志向的官员,在这广阔的天地间,能有几人呢?然而这五人却生长在士兵之中,平时没有听到《诗》《书》的教诲,但是他们激昂大义,赴死不惧,这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矫制的诏令频繁颁布,“钩党”的罪名遍布天下,但最终因为本州(松江)的愤慨一怒而击破奸贼的阴谋,使他们再也不敢对此事进行追究。那些宦官也畏惧正义,他们难以突然发动叛乱。等待圣上出现而投环自尽,不能说不是五人的力量。
由此看来,那么现在的高位重臣一旦犯罪,有的人逃脱了法律的惩罚,不能让他们在朝中受到排斥,还有的人剪去头发隐居在家,装作疯狂不知道该去哪里。这些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比五人要卑劣得多。因此,我(袁宏道)和同社的朋友们为这个墓地立了碑,以此纪念死者。这也是为了说明生与死的重大问题,一个普通百姓对于国家的忠诚和贡献是多么的重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五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五位英雄的赞扬和他们牺牲的精神。诗歌中的五个关键词分别是“大阉之乱”“缙绅”“矫诏”“大义”和“死”,分别代表了政治动荡、社会等级、政治腐败、个人气节和生命的意义。

诗人通过“大阉之乱”引出了政治动乱的时代背景,这是五位英雄献身的主要原因。其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突出了这些人物的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再次,“矫诏纷出”和“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描述了当时的混乱局面和政治上的黑暗。最后,“大义”和“死”两个词体现了五位英雄的高尚品德和英勇行为。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五位英雄的赞颂,传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崇高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