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甲寅,武陵杨公,以御史奉命理两浙盐策,下车武林,首揭于忠肃公墓下,叹曰:“浙中伍大夫、岳武穆,与公鼎立而三,而公祠宇如陋巷矮屋。无论谒者伛偻几筵,有如公肃仪拥从出入庙中,讵此一丸土,能容数百万风车云马乎?”于是捐俸,命仁和令乔君,鸠聚工料,式增廓之,而此祠岿然,遂成湖上伟观。公属陈子碑而记之。
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亦不惜名。不惜死,然后有豪杰不敢;不惜名,然后有圣贤之闷。黄河之排山倒海,是其敢也;既能伏流地中万三千里,又能千里一曲,是其闷也。昔土木之变,裕陵北狩,公痛哭抗疏,止南迁之议,召勤王之师。虏拥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谢曰:“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此一见《左传》,楚人仗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应之曰:“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楚人知虽执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又一见《廉颇传》,秦王逼赵王会渑池,廉颇送至境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又再见《王旦传》,契丹犯边,帝幸澶州,旦曰:“十日之内,未有捷报,当如何?”帝默默良久,曰:“立皇太子。”三者公读书得力处也。由前言之,公为宋之目夷;由后言之,公为廉颇、王旦,何也?
《重修忠肃于公墓记》原文赏析与译文
探寻忠臣精神与历史记忆
- 原文摘录与翻译
- 原碑文摘取:
“万历甲寅,武陵杨公,以御史奉命理两浙盐策,下车武林,首揭于忠肃公墓下。叹曰:‘浙中伍大夫、岳武穆,与公鼎立而三,而公祠宇如陋巷矮屋。无论谒者伛偻几筵,有如公肃仪拥从出入庙中,讵此一丸土,能容数百万风车云马乎?’于是捐俸,命仁和令乔君,鸠聚工料,式增廓之。”
译文:
在万历甲寅年(即1618年),武陵的杨公以御史的身份来到浙江管理盐务,他刚到武林时便在忠肃公的墓前发表了上述感慨:“在浙江,伍员和岳飞与忠肃公并称,他们的祠堂却简陋得像是小胡同。更不用说那些来瞻仰的人了,他们恭敬的态度就像忠肃公正在世一样。然而,这片土地真的可以容纳数百万像风车一样庞大的建筑吗?”于是他贡献自己的薪俸,命令仁和县的官员乔君,募集工匠材料,扩大并改善了这个祠堂。
- 关键人物简介
- 地点介绍:武林与杭州西湖
- 主要事件:忠肃公墓前的感叹及捐款修缮
- 人物背景与历史影响
- 忠肃公的历史地位及文化象征
- 杨公的贡献与动机
- 地方官员与公众的反应
- 社会意义与教育价值
- 忠臣精神的历史意义
- 对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 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 诗文赏析与文学手法
- 诗歌的语言美及其表现力
- 修辞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 结构安排与节奏把握
- 相关历史资料查阅
- 研究忠肃公的历史文献
- 访问博物馆和纪念馆获取第一手信息
-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入探讨
- 综合评价与反思
- 该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及启示
- 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与措施
- 结语与展望
- 忠肃公墓记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 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 个人感悟与思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