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茂陵之立而复废,废而复立,谁不知之?公之识,岂出王直、李侃、朱英下?又岂出钟同、章纶下?盖公相时度势,有不当言,有不必言者。当裕陵在虏,茂陵在储,拒父则卫辄,迎父则宋高,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为制虏地也:此不当言也。此不当言也。裕陵既返,见济薨,郕王病,天人攸归,非裕陵而谁?又非茂陵而谁?明率百官朝请复辟,直以遵晦待耳:此不必言耳。若徐有贞、曹、石夺门之举,乃变局,非正局,乃劫局,非迟局,乃纵横家局,非社稷大臣局也。或曰:“盍去诸?”呜呼!公何可去也!公在则裕陵安,而茂陵亦安。若公诤之而公去之,则南宫之锢,后不将烛影斧声乎?东宫之废,后不将宋之德昭乎?公虽欲调郕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公功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能见者,豪杰之敢;不见者,圣贤之闷。敢于任死,而闷于暴名,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重修忠肃于公墓记》

呜呼!茂陵之立而复废,废而复立,谁不知之?公之识,岂出王直、李侃、朱英下?又岂出钟同、章纶下?盖公相时度势,有不当言,有不必言者。当裕陵在虏,茂陵在储,拒父则卫辄,迎父则宋高,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为制虏地也:此不当言也。此不当言也。裕陵既返,见济薨,郕王病,天人攸归,非裕陵而谁?又非茂陵而谁?明率百官朝请复辟,直以遵晦待耳:此不必言耳。若徐有贞、曹、石夺门之举,乃变局,非正局,乃劫局,非迟局,乃纵横家局,非社稷大臣局也。或曰:“盍去诸?”呜呼!公何可去也!公在则裕陵安,而茂陵亦安。若公诤之而公去之,则南宫之锢,后不将烛影斧声乎?东宫之废,后不将宋之德昭乎?公虽欲调郕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公功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能见者,豪杰之敢;不见者,圣贤之闷。敢于任死,而闷于暴名,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注释与译文:

  • 茂陵(即汉景帝刘启的陵墓):茂陵被废弃后又恢复,这是众所周知的。
  • 王直、李侃、朱英等:他们是当时著名的政治人物。
  • 钟同、章纶:也是当时的知名人士。
  • “当裕陵在虏”:指的是明朝皇帝朱祁钰在北元统治下的历史时期。
  • “战不可,和不可”: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战争和和平都无法实现。
  • “徐有贞、曹、石夺门”:指历史上的某次政变事件,其中徐有贞等人发动政变。
  • “烛影斧声”: 指历史上的皇位争夺事件,赵匡胤通过一场宴会上的“烛影斧声”事件夺得了皇位。
  • “公虽欲调郕王之兄弟”:意指虽然有人建议要调换太子位,但最终没有成功。
  • “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意指他实际上是在暗中保护皇帝和他的父子。
  • “公功也”:意为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 “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认为人们能看到的是事实的表象,而看不到本质。
  • “敢”; “闷”:分别表示勇敢和郁闷的意思。

赏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纪念性的碑文,旨在赞扬一位名叫于谦的政治人物。作者通过回顾历史事件,强调了于谦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坚持,以及他在维护国家和皇帝家族安全方面的贡献。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引用和分析,展现了于谦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体现了对这位杰出政治家的尊重和怀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