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跨虹桥下东数步,为余小筑数椽,当湖南面,颜曰“山满楼”。余每出游,巢居于上,倚栏玩堤,若与檐接。堤上柳色,自正月上旬,柔弄鹅黄,二月,娇拖鸭绿,依依一望,色最撩人,故诗有“忽见陌头杨柳”之想。又若截雾横烟,隐约万树;欹风障雨,潇洒长堤。爱其分绿影红,终为牵愁惹恨。风流意态,尽入楼中;春色萧骚,授我衣袂间矣。三眠舞足,雪滚花飞,上下随风,若絮浮万顷,缭绕歌楼,飘扑僧舍,点点共酒旆悠扬,阵阵追燕莺飞舞。沾泥逐水,岂特可入诗料,要知色身幻影,即是风里杨花。故余墅额题曰“浮生燕垒”。

【译文】

苏堤横跨虹桥下的东数步,为我建了一座小楼,面对湖南面,名为“山满楼”。我常常出游在楼上,像鸟儿一样栖息在那里,倚着栏杆玩赏堤岸上的杨柳,好像和檐口相接。堤上柳的颜色,从正月上旬开始,柔嫩地摇曳鹅黄;二月时,柳枝娇美地拖曳出鸭绿色,一望无际,最撩人心魄,因此诗中就有“忽见陌头杨柳”的想象。又好像截断雾横烟,隐约万树;斜风挡雨,潇洒长堤。喜爱它分绿影红,终为牵愁惹恨。风流意态,全部进入楼中;春色萧骚,授给我衣袂间了。三眠舞足,雪滚花飞,上下随风飘荡,好像絮浮万顷水波中,缭绕唱歌楼,飘扑僧舍,点点共酒旆飘扬,阵阵追逐燕莺飞舞。沾泥逐水,岂只是可以入诗料?要知道色身幻影,就是风里杨花。所以我别墅的匾额题着“浮生燕垒”。

【赏析】

此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作者在杭州任职期间,曾于苏堤北端建一小楼,命名为“山满楼”。他经常在楼上观景、吟诗、赏花。这首词是他在楼中作客时所写的咏柳词。

词一开始写楼的位置:位于湖南面的桥下。接着写他的小居环境:在桥下东南数步处,有座小筑,为作者建造。然后写自己的感受,每当出游,都栖息在楼上,凭栏观赏堤上的柳色。这几句写出了词人对楼中环境的欣赏。

过片后转入写柳色。从正月的上旬到二月的二月,柳色的变化给词人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受。正月的柳色是柔和的鹅黄色。二月时,柳叶变绿了,显得娇美。词人抓住这两点来表现对柳色的热爱。最后两句写柳色给人的感受。因为柳色撩人心魄,所以词人写了自己因之而生的种种联想:忽见陌头杨柳,想起“忽见陌头杨柳”,这是《诗经·采薇》中的名句(陌头杨柳),后来成为人们常用来形容女子的代称。这里指春天的柳色。

接下来词人进一步描写这种柳树给人带来的感觉:它像被截断的烟雾横贯在天空之中,隐隐约约看到无数柳树;斜风吹拂着雨丝,使得柳色显得更加潇洒飘逸。词人用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柳树的美丽。

词人还写了自己对柳色的赞美之情。他认为柳树的分外美丽的影子和红色,是让人感到忧愁和怨恨的原因,而他的居所正好面对着这种美景,所以他的心情也随着这美景而变化。

结尾两句是写他对柳色的欣赏。他认为美丽的颜色和影子都是风中的幻影,即杨花。所以他把小居的匾额题作“浮生燕垒”。意思是说,他在这里度过的是如梦似幻、如杨花般短暂而飘渺的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