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雁来,惟水草空阔处,择为栖止。湖上三塔基址,草丰沙阔,雁多群呼下集,作解阵息所。携舟夜坐,时听争栖竞啄,影乱湖烟,宿水眠云,声凄夜月,基畔呖呖嘹嘹,秋声满耳,听之黯然。不觉一夜西风,使山头树冷浮红。湖岸露寒生白矣!此听不悦人耳,惟幽赏者能共之。若彼听鸡声而起舞,听鹊声而感变者,是皆世上有心人也,我则无心。

【注释】:

三塔:即三座佛塔。

雁来:雁群南飞。

唯:只有。

水草空阔处:水草丛生的空旷地方。

解阵息所:休息的地方。

宿水眠云,声凄夜月,基畔呖呖嘹嘹:指雁群在湖上栖息时发出的声音。

秋声满耳,听之黯然:秋天的声响充满耳边,使人感到凄凉。

不觉一夜西风,使山头树冷浮红:不知不觉中一阵西风,把山头上的树叶吹落变红了。

【赏析】:

这首诗是写秋景和秋声的。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雁群比作人,写出了雁群栖息、争鸣、觅食的情状,并写出了自己在湖上乘船夜坐的所见所闻。诗中的“秋声”是指秋风、雁声、水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秋景图。

此诗的首句“秋风雁来”,起得突兀,而收得浑融。《文心雕龙·物色》说:“岁暮重阳则天高气清,萧瑟于岩峦水远,感阴晴之节变,故征夫之感恨,览物动情,不可以有极。”这两句正是“岁暮重阳”时节,诗人观雁的感受。

次句“惟水草空阔处,择为栖止”,描写雁群栖息的情景。“惟”字,突出了雁群的选择对象。“草丰沙阔”,点明地点。这里没有直接描写雁群的栖息,而是从雁群对环境的选择上着笔,这就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鲜明。“多群呼下集”,是雁群栖息的动态。“作解阵息所”一句,是雁群栖息的结果。这四句诗,虽然只描写了雁群栖息这一动作,但却写得十分传神。

第三句“携舟夜坐,时听争栖竞啄”写诗人的所见。他坐在小船里,听到雁群争先恐后地寻找栖息地,争相啄食物的情景。“影乱湖烟”一句是诗人的所见,也是他听到的。这几句诗,不仅写了雁群栖息的动作,而且把雁群栖息的环境也表现出来了。

接着四句“宿水眠云,声凄夜月,基畔呖呖嘹嘹”写雁群栖息后发出的叫声。这两句诗,既写雁群栖息,又写雁群鸣叫,还写出了雁群鸣叫时所处的环境。

最后六句“秋声满耳,听之黯然”总括全诗。这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全诗的主题所在。前面所写的一切景物,都是为了写这最后一句“秋声满耳”。这两句诗,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雁群鸣叫时发出的声音;虚写雁群鸣声给人们带来的感受。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在于:

一、作者善于抓住主要事物进行描写。如前四句写的是雁群栖息,但重点不在栖息,而在选择栖息的地方,因此,虽未写栖息,而栖息之意已见于言外。后六句写的是雁群鸣叫,但重点不在鸣叫,而在鸣叫时发出的声音,因此,虽未写鸣叫,而鸣叫之意已见于言外。这样写,使读者能清楚地看出雁群栖息之所,也能清楚地听见雁群鸣叫之声。

二、作者注意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而获得真切的写照。如“惟水草空阔处”、“草丰沙阔”、“水眠云”等词句,都准确地刻画出景物的特点。

三、作者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

(1)拟声词的使用。如“秋声满耳”一句中的“秋声”,就是用拟声词写出了雁鸣声给人的感受。

(2)比喻的运用。如“不觉一夜西风,使山头树冷浮红”这一句中,“使”字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不知不觉间一阵西风吹落了山上的树叶。

作者还注意用词炼意,使词语的含义更加丰富。如“水草空阔处”,字面意思指水边长有茂盛的草和开阔的水的地方。但是在这里却用来表示雁群栖息的位置是偏僻的地方。再如“秋声满耳”中的“秋声”一词,就具有多重含义:它既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声响;也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声音;还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景色;还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气氛等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