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浮屠氏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乃为良知之说,迷于其所谓良知,以刻画而仿佛者,其害尤烈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下此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下此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不规其大,不研其精,不审其时,且有如汉儒之以《公羊》废大伦,王莽之以讥二名待匈奴,王安石以国服赋青苗者,经且为蠹。而史尤勿论已。读汉高之诛韩、彭而乱萌消,则杀亲贤者益其忮毒;读光武之易太子而国本定,则丧元良者启其偏私;读张良之辟谷以全身,则炉火彼家之术进;读丙吉之杀人而不问,则怠荒废事之陋成。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诗句
论梁元帝读书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浮屠氏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乃为良知之说,迷于其所谓良知,以刻画而仿佛者,其害尤烈也。
译文
有人这样评论:“阅读古代圣贤和儒者的典籍,并不是雕虫小技,所以仍然称得上是君子。”可是古代圣贤和儒者的典籍,难道是佛教徒的言论吗?只是通过书写、诵读并有功德的行为。阅读这些书籍,考察它们的内容,分析其中的字句,竟然自称君子,难怪那些主张良知的人要指责它了。他们之所以陷入所谓的良知之中,是由于对所谓的良知进行了刻板而模仿的表现,这的危害尤其严重。
注释
- 或曰: “有人这么说。”
- 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 “阅读古代圣贤和儒者的典籍,不是微不足道的技艺。” 雕虫小技:指微不足道的技能或技艺。
- 固不失为君子也: “因此还是可以被认为是君子。” 固:确实。
- 夫先圣先儒之书,岂浮屠氏之言: “古代圣贤和儒者的典籍,不是佛教徒所说的。” 浮屠氏:指佛教徒。
- 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 “通过书写、诵读并有功德的行为。” 书写读诵:指通过书写、诵读来学习和传播文化知识。
- 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 “阅读这些书籍,考察它们的表面痕迹,分析它们的字句,然后自称君子。” 自命为君子:自我认定是君子。
- 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以至于主张良知的人要指责它。” 良知之说:对良知的解释。
- 乃为良知之说,迷于其所谓良知: “他们陷入所谓的良知之中。” 乃:就。
- 以刻画而仿佛者,其害尤烈也: “由于对所谓的良知进行刻板而模仿的表现,其危害尤其严重。” 刻画而仿佛:指过分刻意模仿和强调某一种观点或行为模式。
- 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分辨书中的大道理,用以确立修身和治理国家的基础;观察书中细微的言辞,用以发挥精微的道理达到超凡的境界。” 辨其大义,指分辨书中的重大道理。修己治人:指修养自己的品德,治理国家。体:基础或根本。
- 不规其大,不研其精,不审其时: “不研究其大意,不钻研其中精妙之处,不考虑时机。” 不规其大:不研究其大意。
- 且有如汉儒之以《公羊》废大伦: “甚至像汉代的儒学家那样,用《公羊传》废弃了儒家的大伦理。” 汉儒:《公羊》。
- 王莽之以讥二名待匈奴: “王莽利用《公羊春秋》中的‘讥二名’来对付匈奴。” 王莽:《新唐史》作者。
- 王安石以国服赋青苗者: “王安石用‘国服赋青苗法’作为变法措施之一。”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改革家。
- 经且为蠹: “这些经书甚至成为蛀虫。” 经:经书。
- 而史尤勿论已: “而且史书中也没有讨论。” 尤:尤其。
赏析
这首诗通过批评那些盲目崇拜古书、追求所谓的“良知”的人的做法,指出他们往往陷入了刻板的教条主义,忽视了书籍的真正价值在于启发和引导思考。诗中的“先圣先儒之书”并非空洞无物的宗教教义,而是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教诲,需要我们去理解和消化。真正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是要深入到内容的本质,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从而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