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宋末胡元之世,名为儒者,与闻格物之正训,而不念格之也将以何为。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于伦物何与耶?于政教何与耶?自以为密而傲人之疏,自以为专而傲人之散,自以为勤而傲人之惰。若此者,非色取不疑之不仁。好行小慧之不知哉?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黄潜善之虏骑渡江而参圆悟者奚别哉?抑与萧宝卷、陈叔宝之酣歌恒舞,白刃垂头而不觉者,又奚别哉?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梁元、隋炀、陈后主、宋徽宗皆读书者也,宋末胡元之小儒亦读书者也,其迷均也。
让我们逐句分析诗歌:
- 呜呼!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
- “呜呼”:表示感慨或悲叹。
- “岂徒”:不只是,不仅仅。
- “元帝”:指梁元帝萧绎。
- “不仁”:形容梁元帝的行为不厚道,缺乏仁慈心。
- “读书止以导淫”: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引导人们走向淫乱。
- 宋末胡元之世,名为儒者,与闻格物之正训,而不念格之也将以何为。
- “宋末”:宋朝末期。
- “胡元”:即元朝,是蒙古人的朝代。
- “儒者”:指的是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
- “与闻”:参与,听闻。
- “格物之正训”:正确的哲学教义或道理。
- “不念格之也将以何为”:但这些人不去思考这样的行为将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
- 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于伦物何与耶?于政教何与耶?自以为密而傲人之疏,自以为专而傲人之散,自以为勤而傲人之惰。若此者,非色取不疑之不仁。好行小慧之不知哉?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黄潜善之虏骑渡江而参圆悟者奚别哉?抑与萧宝卷、陈叔宝之酣歌恒舞,白刃垂头而不觉者,又奚别哉?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
- “数”:计算。
- “《五经》、《语》、《孟》”:指儒家的五经和六艺中的《诗》、《书》、《礼》、《易》、《春秋》。
- “文字之多少”:文章的篇幅大小。
- “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分辨字句之间的关联和呼应。
- “比拟”:比喻或类比。
- “发为文章”:创作出的文章。
- “侈筋脉排偶以为工”:过分追求文辞的华丽和对仗工整。
- “于身心何与耶?于伦物何与耶?于政教何与耶?”:这些事情与自己的心灵、伦理和社会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 “自以为密而傲人之疏,自以为专而傲人之散,自以为勤而傲人之惰”:自认为很聪明却看不起别人的浅薄,自认为很有主见却看不起别人的散漫,自认为很勤奋却看不起别人的懒惰。
- “非色取不疑之不仁”:不是那种色相引诱下毫不怀疑地做出不仁义的事。
- “好行小慧之不知哉?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黄潜善之虏骑渡江而参圆悟者奚别哉?抑与萧宝卷、陈叔宝之酣歌恒舞,白刃垂头而不觉者,又奚别哉?”:如果一个人只是喜欢玩弄小聪明却不去反思自己的行为,那他的行为就是无知的。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时,他都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他人和国家事务。这种行为是否与梁元帝在兵临城下的紧急情形下谈论《老子》有何不同呢?或者与南宋末年金国入侵时黄潜善骑马渡过长江去参拜圆悟禅师有何不同呢?又或者是像南朝陈后主陈叔宝那样沉溺于歌舞升平,甚至到了白刃交加时都毫无意识地倒下呢?因此程颐(程子)批评谢上蔡(谢良佐)只注重玩弄文字游戏而忘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规律性,一旦被忽视了就会导致不良的结果。
这首诗通过讽刺和批评梁元帝及其后代的行为,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对知识滥用的担忧。诗人希望人们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学习和理解知识,而不是沉迷于表面的华而不实的形式。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梁元帝及其后代行为的批评,表达了对知识和道德的重视。诗人认为,真正的学问应该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而不是被滥用来满足个人的私欲。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的行为。这种批评和警示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也是他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实践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