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却说那刘伯钦与唐三藏惊惊慌慌,又闻得叫声师父来也。
众家僮道:“这叫的必是那山脚下石匣中老猿。”太保道:“是他!是他!”三藏问:“是甚么老猿?”太保道:“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
‘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这叫必定是他。长老莫怕,我们下山去看来。”三藏只得依从,牵马下山。行不数里,只见那石匣之间,果有一猴,露着头,伸着手,乱招手道:“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来得好!来得好!救我出来,我保你上西天去也!”这长老近前细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样: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
诗曰: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译文:佛法就是内心,内心就是佛法,这两者都是物质的体现。如果知道没有物质和心灵,那这就是真正的佛法。
注释:这首诗是《西游记》第十四回中的一句,描述了佛教中“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佛法的本质就是内心的体现,而内心的体现就是佛法。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了这个道理,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清净和觉悟。
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远。它通过描述一个老猿被封印在石匣中的故事,引出了关于心与佛的关系的深刻论述。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理。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修行和悟道的深刻认识,强调了心灵净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