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呆子纵身跳起,口里絮絮叨叨的,挑着担子,只得死心塌地,跟着前来。早到了路旁人家门首,三藏下马,行者接了缰绳,八戒歇了行李,都伫立绿荫之下。三藏拄着九环锡杖,按按藤缠篾织斗篷,先奔门前,只见一老者,斜倚竹床之上,口里嘤嘤的念佛。三藏不敢高言,慢慢的叫一声:“施主,问讯了。”那老者一骨鲁跳将起来,忙敛衣襟,出门还礼道:“长老,失迎。你自那方来的?到我寒门何故?”三藏道:“贫僧是东土大唐和尚,奉圣旨上雷音寺拜佛求经。适至宝方天晚,意投檀府告借一宵,万祈方便方便。”那老儿摆手摇头道:“去不得,西天难取经。要取经,往东天去罢。”三藏口中不语,意下沉吟:“菩萨指道西去,怎么此老说往东行?东边那得有经?”腼腆难言,半晌不答。却说行者索性凶顽,忍不住,上前高叫道:“那老儿,你这们大年纪,全不晓事。我出家人远来借宿,就把这厌钝的话虎唬我。十分你家窄狭,没处睡时,我们在树底下,好道也坐一夜,不打搅你。”那老者扯住三藏道:“师父,你倒不言语,你那个徒弟,那般拐子脸、别颏腮、雷公嘴、红眼睛的一个痨病魔鬼,怎么反冲撞我这年老之人!”行者笑道:“你这个老儿,忒也没眼色!似那俊刮些儿的,叫做中看不中吃。想我老孙虽小,颇结实,皮裹一团筋哩。”那老者道:“你想必有些手段。”行者道:“不敢夸言,也将就看得过。”老者道:“你家居何处?因甚事削发为僧?”行者道:“老孙祖贯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居住。自小儿学做妖怪,称名悟空,凭本事,挣了一个齐天大圣。只因不受天禄,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愆。如今脱难消灾,转拜沙门,前求正果,保我这唐朝驾下的师父,上西天拜佛走遭,怕甚么山高路险,水阔波狂!我老孙也捉得怪,降得魔。
原诗
那呆子纵身跳起,口里絮絮叨叨的,挑着担子,只得死心塌地,跟着前来。早到了路旁人家门首,三藏下马,行者接了缰绳,八戒歇了行李,都伫立绿荫之下。三藏拄着九环锡杖,按按藤缠篾织斗篷,先奔门前,只见一老者,斜倚竹床之上,口里嘤嘤的念佛。三藏不敢高言,慢慢的叫一声:“施主,问讯了。”那老者一骨鲁跳将起来,忙敛衣襟,出门还礼道:“长老,失迎。你自那方来的?到我寒门何故?”
译文
那猪八戒猛地跳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唠叨,挑着行李,只能死心塌地地跟在师傅后面。很快来到路边一家人家的门前,三藏下马,行者接过缰绳,八戒放下行李,都站在绿树成荫的地方。三藏拄着九环锡杖,按按藤缠篾织的斗篷,先跑到门口,只见一个老者,斜靠在竹床上,嘴里喃喃地念诵佛经。三藏不敢多言,轻声问道:“施主,打扰了。”那老者一跃而起,急忙整理好衣服,出门还礼说:“长老,失迎。你是从哪里来的?为何来到我的寒舍?”
注释
- 「呆子」:指猪八戒(《西游记》中的角色)。
- 「那老者」:指文中遇到的一位老和尚。
- 「口里嘤嘤念佛」:形容老者虔诚地念诵佛经。
- 「施主」:佛教用语,指受施者。
- 「一骨鲁」:方言,意为很轻快的样子。
- 「长老」:对年长者的尊称。
- 「问讯」:敬辞,用于问候别人。
- 「施主」:佛教用语,指受到布施者。
- 「那西天」:指西方的极乐世界。
- 「菩萨指道」:佛教用语,意指菩萨指示的道路。
- 「菩萨指道西去」:表示按照菩萨的指示,往西方修行。
- 「东边那得有经」:表示在东方无法找到佛法。
- 「痨病魔鬼」:指身体虚弱、生病的人。
- 「虎唬」:方言,意思是吓住或吓唬人。
- 「十分你家窄狭」:非常狭窄的地方。
- 「厌钝」:方言,意指迟钝、不灵活。
- 「羞臊脸」:形容人因羞愧而脸红。
- 「皮裹一团筋」:形容人身体结实,肌肉发达。
- 「家居何处?」:询问某人家在哪里。
- 「前求正果」:指追求最高的成就,即达到佛果。
- 「保我这唐朝驾下的师父」:保护和确保我唐王朝的师父能够平安到达目的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僧一行人在黄风岭的一段经历。八戒因为贪吃懒做,被妖怪追赶,唐僧师徒不得不暂时借宿。老和尚的出场为这段旅程增添了一抹禅意,同时也反映了旅途中的艰辛与挑战。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在困境中互相帮助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