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道:“大圣,错怪了小神也。这宝贝乃是地仙之物,小神是个鬼仙,怎么敢拿去?就是闻也无福闻闻。”行者道:“你既不曾拿去,如何打下来就不见了?”土地道:“大圣只知这宝贝延寿,更不知他的出处哩。”行者道:“有甚出处?”土地道:“这宝贝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短头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有缘的,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却是只与五行相畏。”行者道:“怎么与五行相畏?”土地道:“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敲时必用金器,方得下来。打下来,却将盘儿用丝帕衬垫方可;若受些木器,就枯了,就吃也不得延寿。吃他须用磁器,清水化开食用,遇火即焦而无用。遇土而入者,大圣方才打落地上,他即钻下土去了。这个土有四万七千年,就是钢钻钻他也钻不动些须,比生铁也还硬三四分,人若吃了,所以长生。大圣不信时,可把这地下打打儿看。”行者即掣金箍棒筑了一下,响一声迸起棒来,土上更无痕迹。行者道:“果然!果然!我这棍,打石头如粉碎,撞生铁也有痕,怎么这一下打不伤些儿?这等说,我却错怪了你了,你回去罢。”那土地即回本庙去讫。
诗句: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译文:
土地神说:“大圣,错怪了小神也。这宝贝乃是地仙之物,小神是个鬼仙,怎么敢拿去?就是闻也无福闻闻。”行者道:“你既不曾拿去,如何打下来就不见了?”土地神道:“大圣只知这宝贝延寿,更不知他的出处哩。”行者道:“有甚出处?”土地神道:“这宝贝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短头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有缘的,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却是只与五行相畏。”行者道:“怎么与五行相畏?”土地神道:“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敲时必用金器,方得下来。打下来,却将盘儿用丝帕衬垫方可;若受些木器,就枯了,就吃也不得延寿。吃他须用磁器,清水化开食用,遇火即焦而无用。遇土而入者,大圣方才打落地上,他即钻下土去了。这个土有四万七千年,就是钢钻钻它也钻不动些须,比生铁也还硬三四分,人若吃了,所以长生。大圣不信时,可把这地下打打儿看。”行者即掣金箍棒筑了一下,响一声迸起棒来,土上更无痕迹。行者道:“果然!果然!我这棍,打石头如粉碎,撞生铁也有痕,怎么这一下打不伤些儿?这等说,我却错怪了你了,你回去罢。”那土地神即回本庙去讫。
”`
注释:
第1行: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吴承恩。《西游记》的故事内容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
第2行: “大仙”指的是镇元子,他是万寿山五庄观的主事道士。
第3行: “地仙”指的是修炼成仙的人,居住在地下或地底。“鬼仙”指的是修炼成仙后成为鬼魂,常在阴间游荡。
第4行: “五行相畏”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制约,不能共存。这里的“相畏”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
第5行: “敲时必用金器”意味着敲打此物必须使用金属器具,否则无法成功打下。
第6行: “遇火即焦”表明该物体遇到火焰会立即燃烧并变得无用。
第7行: “遇土而入”表示当该物体落地后,它会迅速被土吸收并消失。
第8行: “这棍子”指的是孙悟空使用的金箍棒。孙悟空具有强大的法力和神通,能够随意变化大小和形状。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孙悟空偷取五庄观灵根的描述,展现了主人公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个性特点。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奇幻的世界中。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观念和道德伦理思想。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孙悟空的非凡本领,也体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