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魔拿入里面道:“哥哥,拿来了。”老魔道:“拿了谁?”二魔道:“者行孙,是我装在葫芦里也。”老魔欢喜道:“贤弟请坐。

不要动,只等摇得响再揭帖儿。”行者听得道:“我这般一个身子,怎么便摇得响?只除化成稀汁,才摇得响是。等我撒泡溺罢,他若摇得响时,一定揭帖起盖。我乘空走他娘罢!”又思道,“不好不好!溺虽可响,只是污了这直裰。等他摇时,我但聚些唾津漱口,稀漓呼喇的,哄他揭开,老孙再走罢。”大圣作了准备,那怪贪酒不摇。大圣作个法,意思只是哄他来摇,忽然叫道:“天呀!孤拐都化了!”那魔也不摇。大圣又叫道:“娘啊!连腰截骨都化了!”老魔道:“化至腰时,都化尽矣,揭起帖儿看看。”那大圣闻言,就拔了一根毫毛。叫“变!”变作个半截的身子,在葫芦底上,真身却变做个——虫儿,钉在那葫芦口边。只见那二魔揭起帖子看时,大圣早已飞出,打个滚,又变做个倚海龙。倚海龙却是原去请老奶奶的那个小妖,他变了,站在旁边。那老魔扳着葫芦口,张了一张,见是个半截身子动耽,他也不认真假,慌忙叫:“兄弟,盖上!盖上!还不曾化得了哩!”二魔依旧贴上。大圣在旁暗笑道:“不知老孙已在此矣!”

诗句

《西游记》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

译文

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妖怪捉入葫芦。老魔高兴地问是谁,二魔说是行者装在葫芦里。老魔高兴地说请坐不要动,等摇得响再揭帖儿。行者听后想自己这么一身怎么就能摇响。不如化成稀汁,那样摇起来才响。但又怕弄脏自己的衣服。于是他假装小便,让妖怪摇动葫芦。当妖怪开始摇晃时,他趁机逃走了。

关键词注释

  1. 悟空:指孙悟空,是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法力高强,经常以七十二变闻名。
  2. 妖怪:指文中所提到的捉孙悟空的恶魔或怪物,这里特指老魔和二魔。
  3. 葫芦:古代一种圆形的植物果实,多用于储存或携带物品,这里指的是一个装有孙悟空的葫芦。
  4. 老魔:指前文提到的第一个妖魔,即孙悟空要面对的第一个敌人。
  5. 二魔:指前文提到的第二个妖魔,与老魔一起捉拿孙悟空。
  6. 化成稀汁:比喻变成极小或极轻的东西。
  7. :这里可能是指排泄物。
  8. 帖儿:古代文书的一种,常用于记录或通知事项。
  9. 作准备:做好准备工作。
  10. 作个法:施展法术。
  11. 半截身子:比喻事物的一半部分。
  12. 真身:本体,指不变形的自身。
  13. 倚海龙:可能是某种动物的名字,具体含义不详。
  14. :指伪装或假装。
  15. 张了一张:形容妖怪惊讶地睁大眼睛的样子。
  16. 半截身子动耽:比喻物体的一半部分活动着。
  17. 原去请老奶奶的那个小妖:指之前曾邀请过老太太的老妖精手下的小妖怪。
  18. :这里指用手指按住或抓住。
  19. 动耽:此处“耽”字可能为错别字或方言词汇,应为“打”,“打动”即触动或振动的意思。

赏析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孙悟空以其机智勇敢著称,经常通过智慧和力量来战胜妖怪。本段描述了孙悟空如何巧妙地利用妖怪的贪酒特性,以及他的聪明才智来逃脱妖怪的追捕。通过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看到孙悟空不仅武艺超群,而且心思细腻,善于随机应变,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英雄的形象。此外,此段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谋和计谋,显示了古代文学中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描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