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依言,策马又进,行不上一里之遥,又听得叫声“救人!”长老道:“徒弟,这个叫声,不是鬼魅妖邪;若是鬼魅妖邪,但有出声,无有回声。你听他叫一声,又叫一声,想必是个有难之人,我们可去救他一救。”行者道:“师父,今日且把这慈悲心略收起收起,待过了此山,再发慈悲罢。这去处凶多吉少,你知道那倚草附木之说,是物可以成精。诸般还可,只有一般蟒蛇,但修得年远日深,成了精魅,善能知人小名儿。他若在草科里,或山凹中,叫人一声,人不答应还可;若答应一声,他就把人元神绰去,当夜跟来,断然伤人性命。且走!且走!古人云,脱得去,谢神明,切不可听他。”长老只得依他,又加鞭催马而去,行者心中暗想:“这泼怪不知在那里,只管叫阿叫的。等我老孙送他一个卯酉星法,教他两不见面。”好大圣,叫沙和尚前来:“拢着马,慢慢走着,让老孙解解手。”你看他让唐僧先行几步,却念个咒语,使个移山缩地之法,把金箍棒往后一指,他师徒过此峰头,往前走了,却把那怪物撇下,他再拽开步,赶上唐僧,一路奔山。只见那三藏又听得那山背后叫声“救人!”长老道:

诗句

译文
一个婴儿的笑声扰乱了和尚的心绪,猿猴和马儿的刀刃回归到了树木的母亲那里。

关键词注释

  • 婴儿:指小孩子或幼儿。
  • :这里指的是婴儿发出的笑声。
  • 禅心:禅宗之心,指修行者的内心状态。
  • 猿马刀:猴子和马儿的武器。
  • 木母:树之母亲,这里指树的根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其中一个小孩的笑声扰乱了一位和尚的内心,而猴子和马儿的刀刃最终回归到树木母亲的怀抱中。诗中的“婴儿”和“猿马刀”都象征着自然界的元素,通过小孩的笑声和猴子、马儿的刀刃,诗人传达出了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禅心乱”反映了外界事物(小孩的笑声)对内心世界的干扰,而”猿马刀归木母空”则可能寓意着自然元素的循环往复和回归本源的意境。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于人性复杂性和自然现象无常的一种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