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呀,那有难的人,大没缘法,不曾得遇着我们。我们走过他了,你听他在山后叫哩。”八戒道:“在便还在山前,只是如今风转了也。”行者道:“管他甚么转风不转风,且走路。”因此,遂都无言语,恨不得一步插过此山,不题话下。

却说那妖精在山坡里,连叫了三四声,更无人到,他心中思量道:“我等唐僧在此,望见他离不上三里,却怎么这半晌还不到?想是抄下路去了。”他抖一抖身躯,脱了绳索,又纵红光,上空再看。不觉孙大圣仰面回观,识得是妖怪,又把唐僧撮着脚推下马来道:“兄弟们,仔细!仔细!那妖精又来也!”慌得那八戒、沙僧各持兵刀,将唐僧又围护在中间。那精灵见了,在半空中称羡不已道:“好和尚!我才见那白面和尚坐在马上,却怎么又被他三人藏了?这一去见面方知。先把那有眼力的弄倒了,方才捉得唐僧。不然啊,徒费心机难获物,枉劳情兴总成空。”却又按下云头,恰似前番变化,高吊在松树山头等候,这番却不上半里之地。

这首诗的原文是《西游记·第四十回 ·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母空》。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徒弟呀,那有难的人,大没缘法,不曾得遇着我们。”
    注释:这是孙悟空在告诉八戒和沙僧,他们之前没有遇到需要帮助的人。
    赏析: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师徒三人的性格和处事态度。

  2. “我们走过他了,你听他在山后叫哩。”
    注释:孙悟空表示他们已经走过了那个地方,但不确定唐僧是否听到。
    赏析:这里的“他”可能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妖怪,表明师徒三人对妖怪的存在有所察觉。

  3. “在便还在山前,只是如今风转了也。”
    注释:虽然他们仍然在山前,但因为风向的变化,可能使得妖怪藏身的地方不易被发现。
    赏析:这两句表达了孙悟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以及对妖怪可能藏身位置的考虑。

  4. “管他甚么转风不转风,且走路。”
    注释:孙悟空决定不管风向如何,先继续前进。
    赏析:这句话展现了孙悟空的果断和勇敢,即使面临未知的危险,也要继续前行。

  5. 因此,遂都无言语,恨不得一步插过此山,不题话下。
    注释:因此,大家都不说话,希望能够尽快越过这座山。
    赏析:这里反映了师徒三人对于快速离开危险地带的迫切需求。

  6. 却说那妖精在山坡里,连叫了三四声,更无人到,他心中思量道:”我等唐僧在此,望见他离不上三里,却怎么这半晌还不到?想是抄下路去了。”
    注释:妖精在山坡上连续大声呼叫,但是没有人回应。他猜测唐僧可能已经绕路走了。
    赏析:通过妖精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他对唐僧行踪的担忧和对可能失败的恐惧。

  7. 他抖一抖身躯,脱了绳索,又纵红光,上空再看。
    注释:妖精抖动身体,摆脱了束缚,然后再次飞升在空中观察。
    赏析:这里描绘了妖精准备采取行动前的紧张和决心。

  8. 不觉孙大圣仰面回观,识得是妖怪,又把唐僧撮着脚推下马来道:“兄弟们,仔细!仔细!那妖精又来也!”
    注释:孙悟空无意中抬头看到了妖精,意识到它回来了。他急忙提醒其他人要小心。
    赏析:通过孙悟空的反应,展现了他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对安全的极度关注。

  9. 慌得那八戒、沙僧各持兵刀,将唐僧又围护在中间。
    注释:八戒和沙僧立刻拿起武器,将唐僧保护起来。
    赏析:这两句描述了师徒三人在面对危险时的迅速反应。

  10. 那精灵见了,在半空中称羡不已道:“好和尚!我才见那白面和尚坐在马上,却怎么又被他三人藏了?这一去见面方知。先把那有眼力的弄倒了,方才捉得唐僧。不然啊,徒费心机难获物,枉劳情兴总成空。”
    注释:妖精在空中羡慕地看着唐僧被师徒三人保护,然后思考如何才能抓到唐僧。
    赏析:通过妖精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他对成功捕获唐僧的期望和对失败的不甘。

  11. 却又按下云头,恰似前番变化,高吊在松树山头等候,这番却不上半里之地。
    注释:妖精再次变化,高挂在松树上头等待机会。
    赏析:这两句描述了妖精的狡猾和耐心,以及他与唐僧之间的距离。

这首诗通过对师徒四人在遇到妖精时的紧张、警觉和行动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机智、勇敢和团结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妖精的狡猾和贪婪,以及他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