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汝等这般撒泼,诚为至下至愚之类!走进门不知高低,唬倒了老施主,惊散了念经僧,把人家好事都搅坏了,却不是堕罪与我?”说得他们不敢回言。那老者方信是他徒弟,急回头作礼道:“老爷,没大事,没大事,才然关了灯,散了花,佛事将收也。”八戒道:“既是了帐,摆出满散的斋来,我们吃了睡觉。”老者叫:“掌灯来!掌灯来!”
家里人听得,大惊小怪道:“厅上念经,有许多香烛,如何又教掌灯?”几个僮仆出来看时,这个黑洞洞的,即便点火把灯笼,一拥而至,忽抬头见八戒沙僧,慌得丢了火把,忽怞身关了中门,往里嚷道:“妖怪来了!妖怪来了!”
行者拿起火把,点上灯烛,扯过一张交椅,请唐僧坐在上面,他兄弟们坐在两旁,那老者坐在前面。正叙坐间,只听得里面门开处,又走出一个老者,拄着拐杖道:“是甚么邪魔,黑夜里来我善门之家?”前面坐的老者,急起身迎到屏门后道:“哥哥莫嚷,不是邪魔,乃东土大唐取经的罗汉。徒弟们相貌虽凶,果然是相恶人善。”那老者方才放下拄杖,与他四位行礼。礼毕,也坐了面前叫:“看茶来,排斋。”连叫数声,几个僮仆,战战兢兢,不敢拢帐。八戒忍不住问道:“老者,你这盛价,两边走怎的?”老者道:“教他们捧斋来侍奉老爷。”八戒道:“几个人伏侍?”老者道:“八个人。”八戒道:“这八个人伏侍那个?”老者道:“伏侍你四位。”八戒道:“那白面师父,只消一个人;毛脸雷公嘴的,只消两个人;那晦气脸的,要八个人;我得二十个人伏侍方彀。”老者道:“这等说,想是你的食肠大些。”八戒道:“也将就看得过。”老者道:“有人,有人。”七大八小,就叫出有三四十人出来。
《西游记·第四十七回 · 圣僧夜阻通天水》
诗句:
- “教而后善,非贤而何!”
译文:教育之后才能变好,这不是因为自己优秀,而是因为他们接受到了正确的引导。
- “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汝等这般撒泼,诚为至下至愚之类!”
译文:如果教育不当,那不就是愚蠢的表现吗?像你们这样的行为,真是愚蠢至极。
关键词注释:
教而后善 - 这里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在佛教和儒家思想中,教育被认为是改变个人行为和提高个人道德水平的关键。通过教育和学习,一个人可以学会如何正确行事。
非贤而何 - 这里的“贤”指的是道德高尚、有智慧的人。这是对那些没有接受到正确引导而行为不当的人的指责。
至下至愚之类 - 此句表明这些人的行为是极端低下甚至愚蠢的。这反映了对这种行为的强烈不满和批评。
汝等这般撒泼 - 在这里,“撒泼”是一个贬义词,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无理取闹或故意捣乱的行为。
至下至愚之类 - 与上文相同,这里再次强调这些人的行为是极其低下甚至愚蠢的,表达了对他们行为的极度不满。
才然关了灯 - 这里的”关”指的是关闭或熄灭的意思。这句话可能意味着某种突发的事件或情况导致了室内灯光的突然熄灭。
佛事将收也 - 这里的“收”可能是指结束或完成。这可能是指某种正在进行的宗教活动即将结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其中唐僧和他的弟子们被一个不明身份的人物迎接到一个名为通天的家中。这个人物似乎认为唐僧和他的徒弟们是邪魔,但在一番交谈后,他承认他们其实是大唐取经的罗汉。这个转变让唐僧和他的徒弟们感到惊讶,同时也揭示了这个不明身份的人物可能是一位智者,他能够分辨出真正的善恶。
诗中的幽默和讽刺元素贯穿全文。例如,当唐僧和他的弟子们被要求伏侍这位所谓的“老者”时,八戒开玩笑说需要二十个人来服侍他,显示了他们的粗鲁和不拘小节。同时,这种幽默也揭示了唐僧和他的弟子们在面对未知和挑战时的轻松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人物的对话和描述,展现了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变化。它不仅展示了人物之间的互动,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