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道:“你辞我往那里去?”行者道:“我上西天,拜告如来,求念《松箍儿咒》去也。”菩萨道:“你且住,我与你看看祥晦如何。”行者道:“不消看,只这样不祥也彀了。”菩萨道:“我不看你,看唐僧的祥晦。”好菩萨,端坐莲台,运心三界,慧眼遥观,遍周宇宙,霎时间开口道:“悟空,你那师父顷刻之际,就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你只在此处,待我与唐僧说,教他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孙大圣只得皈依,不敢造次,侍立于宝莲台下不题。
却说唐长老自赶回行者,教八戒引马,沙僧挑担,连马四口,奔西走不上五十里远近,三藏勒马道:“徒弟,自五更时出了村舍,又被那弼马温着了气恼,这半日饥又饥,渴又渴,那个去化些斋来我吃?”八戒道:“师父且请下马,等我看可有邻近的庄村,化斋去也。”三藏闻言,滚下马来。呆子纵起云头,半空中仔细观看,一望尽是山岭,莫想有个人家。八戒按下云来,对三藏道:“却是没处化斋,一望之间,全无庄舍。”三藏道:“既无化斋之处,且得些水来解渴也可。”八戒道:“等我去南山涧下取些水来。”沙僧即取钵盂,递与八戒,八戒托着钵盂,驾起云雾而去。那长老坐在路旁,等彀多时,不见回来,可怜口干舌苦难熬。有诗为证,诗曰:保神养气谓之精,情性原来一禀形。心乱神昏诸病作,形衰精败道元倾。三花不就空劳碌,四大萧条枉费争。土木无功金水绝,法身疏懒几时成!沙僧在旁,见三藏饥渴难忍,八戒又取水不来,只得稳了行囊,拴牢了白马道:
翻译:
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遇到了一位菩萨。菩萨问他要去哪里,他说要去拜见如来求取“松箍儿咒”。菩萨让他稍等一下,自己去看看唐僧的吉凶。孙悟空说他不需要看,因为他觉得不祥已经够了。菩萨决定不看他,而是关注唐僧的安危。
突然,菩萨开口说话,告诉孙悟空他的师父即将遇到危险,不久就会来找他。孙悟空只好皈依,不敢轻举妄动,留在此处等待唐僧的到来。
唐僧和他的两个徒弟正在向西走,半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唐僧感到口渴又饿,抱怨孙悟空没有带水来给他喝。八戒和沙僧四处寻找食物和水,但都未找到。最后,沙僧去南山涧下取水回来,给唐僧解渴。
唐僧坐在路旁等了许久,不见八戒和沙僧回来,感到非常饥饿和难受。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的种种经历。首先,菩萨的出现为故事带来了神秘和期待,而孙悟空的反应则展示了他的机智和谨慎。其次,菩萨对唐僧安危的关注体现了其慈悲为怀的形象。再次,八戒和沙僧的努力寻找食物和水的情节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最后,唐僧的饥饿和等待增添了情感上的冲突和紧迫感。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情节设定、生动的角色描绘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冒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