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道:“人言他有一柄芭蕉扇,能熄得火焰山,敢是他么?”樵子道:“正是正是,这圣贤有这件宝贝,善能熄火,保护那方人家,故此称为铁扇仙。我这里人家用不着他,只知他叫做罗刹女,乃大力牛魔王妻也。”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心中暗想道:
“又是冤家了!当年伏了红孩儿,说是这厮养的。前在那解阳山破儿洞遇他叔子,尚且不肯与水,要作报仇之意,今又遇他父母,怎生借得这扇子耶?”樵子见行者沉思默虑,嗟叹不已,便笑道:“长老,你出家人,有何忧疑?这条小路儿向东去,不上五六里,就是芭蕉洞,休得心焦。”行者道:“不瞒樵哥说,我是东土唐朝差往西天求经的唐僧大徒弟。前年在火云洞,曾与罗刹之子红孩儿有些言语,但恐罗刹怀仇不与,故生忧疑。”樵子道:“大丈夫鉴貌辨色,只以求扇为名,莫认往时之溲话,管情借得。”行者闻言,深深唱个大喏道:“谢樵哥教诲,我去也。”
诗句
- 行者道:“人言他有一柄芭蕉扇,能熄得火焰山,敢是他么?”
- 注释: “行者”(孙悟空)询问是否有人声称有一把可以熄灭火焰山的芭蕉扇,并询问是否是铁扇仙所持。
- 赏析: 这里的“行者”即孙悟空,他首先向樵夫打听关于火焰山和芭蕉扇的信息,显示出他对这次旅行的重要任务和目的地的重视。
- 樵子道:“正是正是,这圣贤有这件宝贝,善能熄火,保护那方人家,故此称为铁扇仙。”
- 注释: 樵夫确认确有此事,并称这位圣贤是铁扇仙,拥有可以熄灭火焰的宝物芭蕉扇。
- 赏析: 这个回答不仅确认了芭蕉扇的存在,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对话铺垫了背景。
- 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心中暗想道:“又是冤家了!当年伏了红孩儿,说是这厮养的。前在那解阳山破儿洞遇他叔子,尚且不肯与水,要作报仇之意,今又遇他父母,怎生借得这扇子耶?”
- 注释: 听到樵夫的回答后,孙悟空感到非常吃惊并且感到困惑不解。他回忆起之前在解阳山遇到红孩儿的情景,以及红孩儿对其叔子的复仇意图。
- 赏析: 这里展示了孙悟空的内心世界和对过去的复杂情感。他的担忧不仅仅是因为再次遇到了仇敌,还因为他意识到可能无法得到芭蕉扇。这种心理活动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深度。
- 樵子见行者沉思默虑,嗟叹不已,便笑道:“长老,你出家人,有何忧疑?这条小路儿向东去,不上五六里,就是芭蕉洞,休得心焦。”
- 注释: 樵夫看到孙悟空忧虑不安的样子,于是开导他不要过于担心,并指出有一条向东的小路可以直达芭蕉洞。
- 赏析: 樵夫的安慰话语体现了他的善良和乐观,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所知道的秘密的了解。
- 行者道:“不瞒樵哥说,我是东土唐朝差往西天求经的唐僧大徒弟。前年在火云洞,曾与罗刹之子红孩儿有些言语,但恐罗刹怀仇不与,故生忧疑。”
- 注释: 孙悟空坦白自己是唐僧的徒弟,并提到前年在火云洞与红孩儿有过冲突。
- 赏析: 这段自述揭示了孙悟空过去的经历和与红孩儿的矛盾关系,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 樵子道:“大丈夫鉴貌辨色,只以求扇为名,莫认往时之溲话,管情借得。”
- 注释: 根据樵夫的话,孙悟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只是以借芭蕉扇为名,不应该忘记过去的恩怨。
- 赏析: 樵夫的话提醒了孙悟空,他需要保持警惕并避免再次与红孩儿或其家族发生冲突。
- 行者闻言,深深唱个大喏道:“谢樵哥教诲,我去也。”
- 注释: 听到樵夫的教诲后,孙悟空深深地行了一个礼表示感谢。
- 赏析: 最后,孙悟空接受了樵夫的建议并准备出发。这不仅是对樵夫的感谢,也是对自己行动的一种肯定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