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沙僧听得喝道,只说是国王差官,急出迎接,原来是行者坐在轿上。呆子当面笑道:“哥哥,你得了本身也!”行者下了轿,搀着八戒道:“我怎么得了本身?”八戒道:“你打着黄伞,抬着八人轿,却不是猴王之职分?故说你得了本身。”行者道:“且莫取笑。”遂解下两个妖物,押见国王。沙僧道:“哥哥,也带挈小弟带挈。”行者道:“你只在此看守行李马匹。”那枷锁之僧道:“爷爷们都去承受皇恩,等我们在此看守。”行者道:“既如此,等我去奏过国王,却来放你。”八戒揪着一个妖贼,沙僧揪着一个妖贼,孙大圣依旧坐了轿,摆开头搭,将两个妖怪押赴当朝。须臾至白玉阶,对国王道:“那妖贼已取来了。”国王遂降龙床,与唐僧及文武多官同目视之,那怪一个是暴腮乌甲,尖嘴利牙;一个是滑皮大肚,巨口长须,虽然是有足能行,大抵是变成的人象。国王问曰:“你是何方贼怪,那处妖精,几年侵吾国土,何年盗我宝贝,一盘共有多少贼徒,都唤做什么名字,从实一一供来!”二怪朝上跪下,颈内血淋淋的,更不知疼痛,供道:

诗句

西游记 · 第六十二回 ·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译文
《西游记》第六十二回,清扫心灵污垢,只有扫塔;束缚恶魔回归正道,才能修身。
注释

  • “西游记”: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
  • “第六十二回”:指的是小说《西游记》中的第六十回,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的遭遇和故事发展。
  • “涤垢洗心”:意指洗涤心灵的污垢,比喻净化思想,去除心中的杂念和恶习。
  • “扫塔”:在这里,“扫”有清除、扫除之意,“塔”指的是佛教中供奉佛舍利或佛像的建筑物。整个成语可能意味着清除邪恶势力或者清除不良风气。
  • “缚魔归正”:意思是约束魔鬼,使其归顺正道。这里强调了对邪恶力量的制止和引导。
  • “修身”:修身,即修养身心,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这里暗示着通过修行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我完善。
    赏析
    这两句诗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二回,是整部小说中非常经典的句子。首先,它们体现了《西游记》中常见的教化主题——通过对妖魔的描述,作者借以传达出正义战胜邪恶的信息,以及通过修炼可以达到心灵净化和人格提升的目的。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两句诗简洁而深刻,用词精准,形象生动。特别是“涤垢洗心惟扫塔”这句话,不仅描绘了清除心灵污垢的意象,也隐喻了通过外在的修行来实现内心世界的净化。这里的“扫塔”可以解读为清除一切阻碍修行的障碍,象征着扫除一切消极因素,以便专心致志于修炼。
    “缚魔归正乃修身”则进一步强调了修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解脱,更是为了帮助那些被邪魔外道束缚的灵魂回归正道。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和推崇,也反映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
    这两句诗还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它提示我们,人的心灵如同一座塔,需要不断地清扫污垢,才能保持清净。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对外在行为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内心世界的净化和提升。
    这两句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教育意义,是《西游记》这部伟大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