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看罢回复道:“师父,那去处是便是座寺院,却不知禅光瑞霭之中,又有些凶气何也。观此景象,也似雷音,却又路道差池。我们到那厢,决不可擅入,恐遭毒手。”唐僧道:“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灵山?你休误了我诚心,担搁了我来意。”行者道:“不是,不是!灵山之路我也走过几遍,那是这路途!”八戒道:“纵然不是,也必有个好人居住。”沙僧道:“不必多疑,此条路未免从那门首过,是不是一见可知也。”行者道:“悟净说得有理。”
那长老策马加鞭至山门前,见“雷音寺”三个大字,慌得滚下马来,倒在地下,口里骂道:“泼猢狲!害杀我也!现是雷音寺,还哄我哩!”行者陪笑道:“师父莫恼,你再看看。山门上乃四个字,你怎么只念出三个来,倒还怪我?”长老战兢兢的爬起来再看,真个是四个字,乃“小雷音寺”。三藏道:“就是小雷音寺,必定也有个佛祖在内。经上言三千诸佛,想是不在一方。似观音在南海,普贤在峨眉,文殊在五台。这不知是那一位佛祖的道场。古人云,有佛有经,无方无宝,我们可进去来。”行者道:“不可进去,此处少吉多凶,若有祸患,你莫怪我。”三藏道:“就是无佛,也必有个佛象。我弟子心愿遇佛拜佛,如何怪你。”即命八戒取袈裟,换僧帽,结束了衣冠,举步前进。
诗句
唐僧道:“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灵山?你休误了我诚心,担搁了我来意。”
行者道:“不是,不是!灵山之路我也走过几遍,那是这路途!”
八戒道:“纵然不是,也必有个好人居住。”
沙僧道:“不必多疑,此条路未免从那门首过,是不是一见可知也。”
译文
唐僧说:“既然有雷音寺的景象,难道不就是灵山吗?你别再延误了我的诚意,耽搁了我的来意。”
孙悟空说:“不是,不是!灵山的道路我也走过好几次,那只是这条路!”
猪八戒说:“即使不是,也必定有好心人居住。”
沙僧说:“不用多疑,这条路必然是从那大门经过的,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
注释
- 唐僧: 唐僧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位高傲而虔诚的僧人,一路上带领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在这里,唐僧对雷音寺抱有极大的期望和信任。
- 雷音寺: 在佛教文化中,雷音寺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圣地,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 灵山: 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灵山被视为佛教的最高理想,也是佛教众神居住的地方。
- 悟净(孙悟空): 悟净是孙悟空的法号,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一个机智、勇敢、忠诚的角色。
- 长老: 指前来访问雷音寺的高僧或信徒。
- 马加鞭: 使用马匹加快行进速度。
- 滚下马来: 形容人因为惊恐或羞愧而跌倒在地。
- 口里骂道: 口中发出抱怨之声。
- 慌得: 非常害怕的样子。
- 战兢兢: 非常小心谨慎的样子。
- 小雷音寺: 根据描述可能是一个规模较小但具有雷音寺氛围和特征的小寺院。
- 文殊: 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象征文学和智慧。
- 经上言: 按照佛教经文中的记载。
- 无方无宝: 没有固定的地点也没有真正的财富。
- 我弟子心愿: 我弟子的愿望是遇到佛拜佛。
- 换僧帽,结束了衣冠: 更换僧衣并整理好自己的装束,准备进行某种仪式或活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形式描绘了唐僧和徒弟们对雷音寺的期望和顾虑。唐僧对于雷音寺充满信仰和期待,认为那里必有佛祖存在;孙悟空则持怀疑态度,提醒师父警惕可能存在的危险;猪八戒和沙僧也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尽管不完全确定,但也认为此地非同寻常。整首诗反映了《西游记》中关于信仰、冒险和人性的复杂探讨。通过对这些角色心理和行为的描写,诗人展示了他们在面临重大选择时的犹豫和恐惧,同时也传达了他们对信仰和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