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闻得半空中厉声高叫:“孙悟空!我来了也!”行者急回头上望,原来是观音菩萨,左手托着净瓶,右手拿着杨柳,洒下甘露救火哩,慌得行者把铃儿藏在腰间,即合掌倒身下拜。那菩萨将柳枝连拂几点甘露,霎时间,烟火俱无,黄沙绝迹。行者叩头道:“不知大慈临凡,有失回避。敢问菩萨何往?”菩萨道:“我特来收寻这个妖怪。”行者道:“这怪是何来历,敢劳金身下降收之?”菩萨道:“他是我跨的个金毛狲。因牧童盹睡,失于防守,这孽畜咬断铁索走来,却与朱紫国王消灾也。”行者闻言急欠身道:“菩萨反说了,他在这里欺君骗后,败俗伤风,与那国王生灾,却说是消灾,何也?”菩萨道:“你不知之,当时朱紫国先王在位之时,这个王还做东宫太子,未曾登基,他年幼间,极好射猎。他率领人马,纵放鹰犬,正来到落凤坡前,有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二子,乃雌雄两个雀雏,停翅在山坡之下,被此王弓开处,射伤了雄孔雀,那雌孔雀也带箭归西。佛母忏悔以后,吩咐教他拆凤三年,身耽啾疾。那时节,我跨着这犭孔,同听此言,不期这孽畜留心,故来骗了皇后,与王消灾。至今三年,冤愆满足,幸你来救治王患,我特来收妖邪也。”行者道:“菩萨,虽是这般故事,奈何他玷污了皇后,败俗伤风,坏伦乱法,却是该他死罪。今蒙菩萨亲临,饶得他死罪,却饶不得他活罪。让我打他二十棒,与你带去罢。”菩萨道:“悟空,你既知我临凡,就当看我分上,一发都饶了罢,也算你一番降妖之功。若是动了棍子,他也就是死了。”行者不敢违言,只得拜道:“菩萨既收他回海,再不可令他私降人间,贻害不浅!”那菩萨才喝了一声:“孽畜!还不还原,待何时也!”只见那怪打个滚,现了原身,将毛衣抖抖,菩萨骑上。菩萨又望项下一看,不见那三个金铃。菩萨道:“悟空,还我铃来。”行者道:“老孙不知。”菩萨喝道:“你这贼猴!若不是你偷了这铃,莫说一个悟空,就是十个,也不敢近身!快拿出来!”行者笑道:“实不曾见。”菩萨道:“既不曾见,等我念念《紧箍儿咒》。”那行者慌了,只教:“莫念,莫念!铃儿在这里哩!”这正是:犼项金铃何人解?解铃人还问系铃人。菩萨将铃儿套在犼项下,飞身高坐。你看他四足莲花生焰焰,满身金缕迸森森,大慈悲回南海不题。

【西游记·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象伏妖王】

诗句释义:
只闻得半空中厉声高叫:“孙悟空!我来了也!”——突然,只听到半空中传来一声高亢的呼喊,那是孙悟空的声音。
行者急回头上望,原来是观音菩萨,左手托着净瓶,右手拿着杨柳,洒下甘露救火哩,慌得行者把铃儿藏在腰间,即合掌倒身下拜。——孙悟空急忙回头向上张望,发现是观音菩萨在施救,她左手托着净瓶,右手拿着杨柳,正在洒下甘露来救火,悟空因此慌忙将手中的铃儿藏于腰间,并立即合掌低头向菩萨深深一拜。
那菩萨将柳枝连拂几点甘露,霎时间,烟火俱无,黄沙绝迹。行者叩头道:“不知大慈临凡,有失回避。敢问菩萨何往?”菩萨道:“我特来收寻这个妖怪。”行者道:“这怪是何来历,敢劳金身下降收之?”菩萨道:“他是我跨的个金毛狲。因牧童盹睡,失于防守,这孽畜咬断铁索走来,却与朱紫国王消灾也。”——原来这个怪物是菩萨所骑的一只猴子,由于放牧人睡觉时未能看管好它,导致这只猴子咬断了绳索跑了出来,最后帮助朱紫国王消灾解难。
行者闻言急欠身道:“菩萨反说了,他在这里欺君骗后,败俗伤风,与那国王生灾,却说是消灾,何也?”菩萨道:“你不知之,当时朱紫国先王在位之时,这个王还做东宫太子,未曾登基,他年幼间,极好射猎。他率领人马,纵放鹰犬,正来到落凤坡前,有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二子,乃雌雄两个雀雏,停翅在山坡之下,被此王弓开处,射伤了雄孔雀,那雌孔雀也带箭归西。佛母忏悔以后,吩咐教他拆凤三年,身耽啾疾。那时节,我跨着这犭孔,同听此言,不期这孽畜留心,故来骗了皇后,与王消灾。至今三年,冤愆满足,幸你来救治王患,我特来收妖邪也。”——这段故事讲述了朱紫国的国王因为年轻时打猎不慎,用弓箭射伤了两只孔雀幼崽,孔雀母鸟深感歉意,便请求佛母孔雀大明王宽恕国王,并嘱咐让他待三年,期间他必须保持健康,不得生病。然而国王却因为年少气盛,误杀了自己的爱宠孔雀,导致母孔雀带着箭矢死去。佛母对此非常后悔,便派孔雀大明王菩萨前来帮助国王,以消解其罪过。如今三年过去了,国王已经痊愈,但为了感谢菩萨的帮助和教诲,决定亲自去救治那只受伤的孔雀。
行者道:“菩萨,虽是这般故事,奈何他玷污了皇后,败俗伤风,坏伦乱法,却是该他死罪。今蒙菩萨亲临,饶得他死罪,却饶不得他活罪。让我打他二十棒,与你带去罢。”——唐僧虽然了解菩萨降临人间的事迹,但他仍坚持认为这只妖精应该受到惩罚。他请求观音菩萨宽恕这只妖精的行为,但菩萨表示,既然妖精已经被观音菩萨制服并带回海中,就不能再让它继续留在世间,以免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观音菩萨便让孙悟空对妖精进行了惩罚。
菩萨道:“悟空,你既知我临凡,就当看我分上,一发都饶了罢,也算你一番降妖之功。若是动了棍子,他也就是死了。”——菩萨对孙悟空说,既然你已经知道她降临人间的事情,那就应该考虑到她的尊严和感受。现在她已经将妖精制服并带回海中,你就不要再对他进行惩罚了。这是你完成降妖大业的一部分。否则,如果你真的打了他,那么他也会死的。
行者不敢违言,只得拜道:“菩萨既收他回海,再不可令他私降人间,贻害不浅!”——面对菩萨的劝说,孙悟空感到愧疚和不安。他意识到,如果继续对妖精进行惩罚,可能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他决定听从菩萨的意见,不再让妖精再次出现在人间。
那菩萨才喝了一声:“孽畜!还不还原,待何时也!”只见那怪打个滚,现了原身,将毛衣抖抖,菩萨骑上。——这时,妖精突然变成了一只鹿,然后坐到了菩萨的身上。
菩萨又望项下一看,不见那三个金铃。菩萨道:“悟空,还我铃儿。”行者道:“老孙不知。”菩萨喝道:“你这贼猴!若不是你偷了这铃,莫说一个悟空,就是十个,也不敢近身!快拿出来!”——“此时,菩萨发现她的脖子上没有那个金色的铃铛了,她要求孙悟空把它还给她。
行者笑道:“实不曾见。”菩萨道:“既不曾见,等我念念《紧箍儿咒》。”——孙悟空听了之后,觉得有些好笑。他觉得菩萨一定是在开玩笑。于是他笑着回答道:“实不曾见。”
那行者慌了,只教:“莫念,莫念!铃儿在那里哩!”这正是:犼项金铃何人解?解铃人还问系铃人。——孙悟空此时感到非常紧张和害怕,他恳求菩萨不要念那个咒语。他知道如果菩萨念出那个咒语的话,那么他的头上就会有个金铃掉下来。
菩萨将铃儿套在犼项下,飞身高坐。你看他四足莲花生焰焰,满身金缕迸森森,大慈悲回南海不题。——菩萨将那个铃铛套在妖精的脖子上之后,立刻飞升到高空中坐下。她的身体周围充满了金色的光芒。

赏析:
本篇诗作以《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为载体,通过描绘观音菩萨降服妖魔的场景,展现了观音菩萨的智慧、仁慈以及对弟子们的关爱和教导。同时,诗作也巧妙地融入了作者对于正义、善良与人性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一经典故事的再现和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