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长老被众宫娥等撮拥至楼前。公主下楼,玉手相搀,同登宝辇,摆开仪从,回转朝门。早有黄门官先奏道:“万岁,公主娘娘搀着一个和尚,想是绣球打着,现在午门外候旨。”那国王见说,心甚不喜,意欲赶退,又不知公主之意何如,只得含情宣入。公主与唐僧遂至金銮殿下,正是一对夫妻呼万岁,两门邪正拜千秋。
礼毕,又宣至殿上,开言问道:“僧人何来,遇朕女抛球得中?”唐僧俯伏奏道:“贫僧乃南赡部洲大唐皇帝差往西天大雷音寺拜佛求经的,因有长路关文,特来朝王倒换。路过十字街彩楼之下,不期公主娘娘抛绣球,打在贫僧头上。贫僧是出家异教之人,怎敢与玉叶金枝为偶!万望赦贫僧死罪,倒换关文,打发早赴灵山,见佛求经,回我国土,永注陛下之天恩也!”国王道:“你乃东土圣僧,正是千里姻缘使线牵。寡人公主,今登二十岁未婚,因择今日年月日时俱利,所以结彩楼抛绣球,以求佳偶。可可的你来抛着,朕虽不喜,却不知公主之意如何。”那公主叩头道:“父王,常言嫁鸡逐鸡,嫁犬逐犬。女有誓愿在先,结了这球,告奏天地神明,撞天婚抛打。今日打着圣僧,即是前世之缘,遂得今生之遇,岂敢更移!愿招他为驸马。”国王方喜,即宣钦天监正台官选择日期,一壁厢收拾妆奁,又出旨晓谕天下。三藏闻言,更不谢恩,只教:“放赦,放赦!”国王道:“这和尚甚不通理。朕以一国之富,招你做驸马,为何不在此停用,念念只要取经!再若推辞,教锦衣官校推出斩了!”长老唬得魂不附体,只得战兢兢叩头启奏道:“感蒙陛下天恩,但贫僧一行四众,还有三个徒弟在外,今当领纳,只是不曾吩咐得一言,万望召他到此,倒换关文,教他早去,不误了西来之意。”国王遂准奏道:“你徒弟在何处?”三藏道:“都在会同馆驿。”随即差官召圣僧徒弟领关文西去,留圣僧在此为驸马,长老只得起身侍立。有诗为证:
解析与赏析
诗句
- 那长老被众宫娥等撮拥至楼前。公主下楼,玉手相搀,同登宝辇,摆开仪从,回转朝门。
-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场景,其中长老被宫女们围绕并引领至宫殿。公主下楼与长老一同乘坐华丽的马车。
- 早有黄门官先奏道:“万岁,公主娘娘搀着一个和尚,想是绣球打着,现在午门外候旨。”
- 黄门官向国王汇报了公主与和尚的情况。
- 那国王见说,心甚不喜,意欲赶退,又不知公主之意何如,只得含情宣入。
- 国王对和尚的到来感到不快,但又不确定公主的意愿,于是勉强接受他们进入。
- 公主与唐僧遂至金銮殿下,正是一对夫妻呼万岁,两门邪正拜千秋。
- 描述了国王将公主称为“夫妻”,而唐僧被视为“邪正”的对立面。这种表述可能意味着公主和僧人之间的结合是不被传统认可的。
- 礼毕,又宣至殿上,开言问道:“僧人何来,遇朕女抛球得中?”
- 在正式的礼仪之后,国王再次询问唐僧的身份及其与公主的关系。
- 唐僧俯伏奏道:“贫僧乃南赡部洲大唐皇帝差往西天大雷音寺拜佛求经的,因有长路关文,特来朝王倒换。路过十字街彩楼之下,不期公主娘娘抛绣球,打在贫僧头上。贫僧是出家异教之人,怎敢与玉叶金枝为偶!万望赦贫僧死罪,倒换关文,打发早赴灵山,见佛求经,回我国土,永注陛下之天恩也!”
- 唐僧解释了自己的身份以及为何来到此地,并请求释放他以继续他的旅程。
- 国王方喜,即宣钦天监正台官选择日期,一壁厢收拾妆奁,又出旨晓谕天下。三藏闻言,更不谢恩,只教:“放赦,放赦!”
- 国王对唐僧的出现感到高兴,随后安排了仪式,并下令全国庆祝。唐僧则表现出感激之情。
- 国王遂准奏道:“你徒弟在何处?”三藏道:“都在会同馆驿。”随即差官召圣僧徒弟领关文西去,留圣僧在此为驸马,长老只得起身侍立。
- 国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决定让唐僧的徒弟们去执行任务,同时留下唐僧作为驸马。
译文
在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中,描述了唐僧与国王及公主之间复杂的互动和误解。通过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和文化背景。
注释
那长老被众宫娥等撮拥至楼前。公主下楼,玉手相搀,同登宝辇,摆开仪从,回转朝门。:长老被宫女们引导,公主则下楼与他一起乘坐豪华马车,准备回到皇宫。
早有黄门官先奏道:“万岁,公主娘娘搀着一个和尚,想是绣球打着,现在午门外候旨。”:黄门官向国王报告公主与和尚在一起的消息。
那国王见说,心甚不喜,意欲赶退,又不知公主之意何如,只得含情宣入。:国王虽然不太喜欢这种情况,但无法确定公主的意愿,所以勉强让他们进来。
公主与唐僧遂至金銮殿下,正是一对夫妻呼万岁,两门邪正拜千秋。:在这里,公主称唐僧为“夫妻”,表明两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同时,称呼“邪正”可能是暗指和尚的宗教身份与公主的传统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
礼毕,又宣至殿上,开言问道:“僧人何来,遇朕女抛球得中?”:在正式的礼仪后,国王再次确认唐僧的身份和与公主的关系。
唐僧俯伏奏道:“贫僧乃南赡部洲大唐皇帝差往西天大雷音寺拜佛求经的,因有长路关文,特来朝王倒换。路过十字街彩楼之下,不期公主娘娘抛绣球,打在贫僧头上。贫僧是出家异教之人,怎敢与玉叶金枝为偶!万望赦贫僧死罪,倒换关文,打发早赴灵山,见佛求经,回我国土,永注陛下之天恩也!”:唐僧解释了自己的身份以及为何来到此地,并请求释放他以继续他的旅程。
国王方喜,即宣钦天监正台官选择日期,一壁厢收拾妆奁,又出旨晓谕天下。三藏闻言,更不谢恩,只教:“放赦,放赦!”:国王对唐僧的到来感到高兴,随后安排了仪式,并下令全国庆祝。唐僧则表现出感激之情。
国王遂准奏道:“你徒弟在何处?”三藏道:“都在会同馆驿。”随即差官召圣僧徒弟领关文西去,留圣僧在此为驸马,长老只得起身侍立。:国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决定让唐僧的徒弟们去执行任务,同时留下唐僧作为驸马。
赏析
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宫廷礼仪和官员间的互动,还深刻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它体现了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权力动态、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的冲突。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