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讲处,那老妪又出来道:“老师父,既蒙到舍,不必苦辞。今到几日了?”三藏道:“已半月矣。”老妪道:“这半月算我员外的功德,老身也有些针线钱儿,也愿斋老师父半月。”说不了,寇栋兄弟又出来道:“四位老爷,家父斋僧二十余年,更不曾遇着好人,今幸圆满,四位下降,诚然是蓬屋生辉。学生年幼,不知因果,常闻得有云,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我家父家母各欲献芹者,正是各求得些因果,何必苦辞?就是愚兄弟,也省得有些束脩钱儿,也只望供养老爷半月,方才送行。”三藏道:“令堂老菩萨盛情,已不敢领,怎么又承贤昆玉厚爱?决不敢领。今朝定要起身,万勿见罪。不然,久违钦限,罪不容诛矣。”那老妪与二子见他执一不住,便生起恼来道:“好意留他,他这等固执要去,要去便就去了罢!只管劳叨什么!”母子遂抽身进去。八戒忍不住口,又对唐僧道:“师父,不要拿过了班儿。常言道,留得在,落得怪。我们且住一个月儿,了了他母子的愿心也罢了,只管忙怎的?”唐僧又咄了一声喝道,那呆子就自家把嘴打了两下道:“啐,啐,啐!”说道:“莫多话!又做声了!”行者与沙僧赥赥的笑在一边。唐僧又怪行者道:“你笑什么?”即捻诀要念紧箍儿咒,慌得个行者跪下道:“师父,我不曾笑,我不曾笑!千万莫念,莫念!”

诗句

正讲处,那老妪又出来道:“老师父,既蒙到舍,不必苦辞。今到几日了?”三藏道:“已半月矣。”老妪道:“这半月算我员外的功德,老身也有些针线钱儿,也愿斋老师父半月。”说不了,寇栋兄弟又出来道:“四位老爷,家父斋僧二十余年,更不曾遇着好人,今幸圆满,四位下降,诚然是蓬屋生辉。学生年幼,不知因果,常闻得有云,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我家父家母各欲献芹者,正是各求得些因果,何必苦辞?就是愚兄弟,也省得有些束脩钱儿,也只望供养老爷半月,方才送行。”

译文

正当大家讨论之际,那位老太太再次走出来说道:“尊敬的师父,既然您来到我家,就请不要一再推辞了。已经过去半个月了。”三藏回答道:“我已经在这住了半个月了。”老太太接着说:“这个月算是我们全家的福报,我们也有缝纫的钱来款待师父。”没过多久,寇栋兄弟又出现了:“各位大师,我们家父亲这么多年来一直斋僧,从未遇到过这么好的人,今天能如此顺利,真是我们的荣幸。我家孩子年纪小,对这些事情不太懂,但常听人说‘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我们并不图什么回报。我家父母都想尽自己所能来表达一点心意,希望你们能在这里住上一个月。”

三藏听了这些话后说:“你们家的长辈和贤侄如此盛情挽留,我实在不敢接受,怎么又受到你们的厚爱呢?我们一定不会辜负这份厚意。我今天一定要离开,千万不要责怪我们。”老太太和她的儿子听了这话,生气地说:“我们只是出于好意留你,你却如此固执地要离开,既然这样,我们就让你走。不然的话,违背了你的期限,那是罪过啊。”说完母子俩就进去了。八戒听到他们母子俩这样说,就忍不住又说:“师父,别太过分了。俗话说得好,留下就留下来吧,反正都是要离开的。”唐僧又斥责了一声,八戒就自己打了自己嘴巴两下:“呸呸呸!”

注释与赏析

  1. 诗句
  • “正讲处,那老妪又出来道”:在谈话进行时,那位老妇人再次出现并发表意见。
  • “这半月算我员外的功德…”:老太太提出用她家的收入来款待三藏和尚半个月。
  • “寇栋兄弟又出来”:寇栋兄弟也表达了对三藏和尚的欢迎和感激。
  • “公修公得…”:引用了中国传统谚语“公修公得”,意味着相互帮助是好事。
  1. 译文
  • “正讲处”:在讨论的时候。
  • “老妪又出来道”:老妇人再一次发言。
  • “这半月算我员外的功德”:老太太提出用她家收入的一半来作为款待和尚的食物和住宿费用。
  • “说不了,寇栋兄弟又出来”:寇栋兄弟也加入了讨论。
  • “四位老爷…”:指三位和尚(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
  • “家父斋僧…”:寇栋的父亲多年来一直做佛事僧人。
  • “常闻得有云…”:引用传统谚语,表明互相帮助是值得称扬的行为。
  1. 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庭对和尚的热情款待和不舍的情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情感的描述,展示了人物之间的互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 其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观念,如“公修公得”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重要性,而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则通过言语体现出来。
  • 整体而言,诗歌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展现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佛教中慈悲为怀的教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