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自古惜惺惺,谈笑相逢眼更青。
可恨王伦心量狭,直教魂魄丧幽冥。
当日没多时,只见小喽啰到来相请,说道:“今日山寨里头领,相请众好汉去山南水寨亭上筵会。”晁盖道:“上复头领,少间便到。”小喽啰去了。晁盖问吴用道:“先生,此一会如何?”吴学究笑道:“兄长放心。此一会倒有分做山寨之主。今日林教头必然有火并王伦之意,他若有些心懒,小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由他不火并。兄长身边各藏了暗器,只看小生把手来拈须为号,兄长便可协力。”晁盖等众人暗喜。辰牌已后,三四次人来催请。晁盖和众头领身边各各带了器械,暗藏在身上,结束得端正,却来赴席。只见宋万亲自骑马又来相请。小喽啰抬过七乘山轿,七个人都上轿子,一径投南山水寨里来。到得山南看时,端的景物非常,直到寨后水亭子前,下了轿。王伦、杜迁、林冲、朱贵都出来相接,邀请到那水亭子上,分宾主坐定。看那水亭一遭景致时,但见:
诗句
水浒传 · 第十九回 ·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译文
《水浒》中,第十九回,林冲在水寨里大放火,晁盖在梁山上小抢泊。
注释
- 惺惺自古惜惺惺 - “惺惺”意指聪明或机智的人,“自古”表示自古以来,“惜”是珍惜的意思。这句话意味着聪明人彼此之间会珍惜对方。
- 直教魂魄丧幽冥 - “直教”意为迫使,“魂魄”指的是生命和灵魂,“丧”是失去,“幽冥”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阴间,这里比喻非常危险或糟糕的地方。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极端的恐惧感,即被迫面临极大的危险或不幸的遭遇。
- 当日没多时 - 字面意思是“当天不久”,表示事情发生得很快。
- 只见 - 通常用来引导一个场景或事件的发生。
- 小喽啰 - 这里是对梁山好汉中的小角色的昵称,通常指那些地位较低但忠诚可靠且有武艺的角色。
- 相请 - 邀请某人参与某项活动,这里指的是王伦邀请林冲和其他头领参加宴会。
- 山寨里头领 - 指在山里的领导人物,这里指的是晁盖等人。
- 水寨亭上筵会 - 在水寨的亭台上举行的宴会,这通常是山寨内部成员之间的聚餐。
- 吴用 - 本篇中提到的智谋高手,名字“吴学究”表明他擅长用计,而“先生”是对有学问、有才能者的尊称。
- 分做 - 在这里意味着分别占有或控制。
- 辰牌已后 - “辰牌”是古代的时间单位,相当于现代的下午两点到四点。“已后”意味着之后。
- 三四次人来催请 - 多次有人来催促,可能是为了让客人尽快到场。
- 晁盖 - 此处指的是晁盖,《水浒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后来成为梁山起义的领袖之一。
- 暗喜 - 内心的喜悦,表示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感到高兴。
- 辰牌已后 - 同上,时间点。
- 三四次人来催请 - 同上,时间点。
- 晁盖和众头领 - 指晁盖和他的同伴们,他们准备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 各各 - 每个,表示每个人都。
- 暗藏在身上 - 指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到。
- 暗喜 - 同第15点。
- 但见 - “但”在这里表示“只”,用来引出下文的内容。“见”是看见的意思。
- 景致非常 - 形容景色非常美丽或壮观。
- 下了轿 - 从车上下来。
- 王伦、杜迁、林冲、朱贵 - 这些都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分别是王伦、杜迁、林冲、朱贵,他们都是梁山好汉的成员。
- 邀请到那水亭子上 - 邀请他们去水亭子里。
- 分宾主坐定 - 宾主是指客人和主人,分宾主坐定意味着双方坐下开始交流。
- 但见 - 同第21点。
- 水亭一遭景致时 - 一次看到水亭的景色。
- 但见景物非常 - 再次强调景物的壮丽或美丽。
- 直到寨后水亭子前 - 直到最后,来到了寨子后面的水亭子前面。
- 下了轿 - 同第24点。
- 王伦、杜迁、林冲、朱贵都出来相接 - 王伦、杜迁、林冲、朱贵这些人都走出来迎接他们。
- 邀请到那水亭子上 - 邀请他们去水亭子里。
- 分宾主坐定 - 宾主是指客人和主人,分宾主坐定意味着双方坐下开始交流。
- 但见 - 同第21点。
- 水亭一遭景致时 - 一次看到水亭的景色。
- 直至 - 表示到达或完成某种行为。
- 寨后水亭子前 - 直到最后,来到了寨子后面的水亭子前面。
- 下了轿 - 同第24点。
- 王伦、杜迁、林冲、朱贵都出来相接 - 王伦、杜迁、林冲、朱贵这些人都走出来迎接他们。
- 邀请到那水亭子上 - 邀请他们去水亭子里。
- 分宾主坐定 - 宾主是指客人和主人,分宾主坐定意味着双方坐下开始交流。
- 但见 - 同第21点。
- 水亭一遭景致时 - 一次看到水亭的景色。
- 直到寨后水亭子前 - 直到最后,来到了寨子后面的水亭子前面。
- 下了轿 - 同第24点。
- 王伦、杜迁、林冲、朱贵都出来相接 - 王伦、杜迁、林冲、朱贵这些人都走出来迎接他们。
- 邀请到那水亭子上 - 邀请他们去水亭子里。
- 分宾主坐定 - 宾主是指客人和主人,分宾主坐定意味着双方坐下开始交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晁盖和梁山好汉们在一个美丽的水亭子上欢聚一堂的场景。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展示了梁山好汉们的豪迈与热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同时,诗中的“惺惺”与“直教”等词语,也体现了诗人在创作时的巧妙运用与修辞效果,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深刻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