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峻岭,峭壁悬崖。石角棱层侵斗柄,树梢仿佛接云霄。烟岚堆里,时闻幽鸟闲啼;翡翠阴中,每听哀岩下惊张猎户。好似峨嵋山顶过,浑如大庾岭头行。
当下武行者正在岭上看着月明,走过岭来,只听得前面林子里有人笑声。武行者道:“又来作怪!这般一条净荡荡高岭,有甚么人笑语?”走过林子那边去,打一看,只见松树林中,傍山一座坟庵,约有十数间草屋,推开着两扇小窗,一个先生搂着一个妇人,在那窗前看月戏笑。武行者见了,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便想道:“这是山间林下出家人,却做这等勾当!”便去腰里掣出那两口烂银也似戒刀来,在月光下看了道:“刀却自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且把这个鸟先生试刀!”手腕上悬了一把,再将这把插放鞘内,把两只直裰袖结起在背上,竟来到庵前敲门。那先生听得,便把后窗关上。武行者拿起块石头,便去打门。只见呀地侧首门开,走出一个道童来,喝道:“你是甚人?如何敢半夜三更,大惊小怪,敲门打户做甚么?”武行者睁圆怪眼,大喝一声:“先把这鸟道童祭刀!”说犹未了,手起处,铮地一声响,道童的头落在一边,倒在地下。只见庵里那个先生大叫道:“谁敢杀了我道童!”托地跳将出来。那先生手轮着两口宝剑,竟奔武行者。武松大笑道:“我的本事不要箱儿里去取,正是挠着我的痒处!”便去鞘里再拔了那口戒刀,轮起双戒刀,来迎那先生。两个就月明之下,一来一往,一去一回,两口剑寒光闪闪,双戒刀冷气森森。斗了良久,浑如飞凤迎鸾;战不多时,好似角鹰拿兔。两个斗了十数合,只听得山岭傍边一声响亮,两个里倒了一个。但见:月光影里,纷纷红雨喷人腥;杀气丛中,一颗人头从地滚。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毕竟两个里厮杀倒了一个的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这首诗出自《水浒传》第三十一回,讲述了武行者(宋江)夜行蜈蚣岭的故事。下面是诗句和译文:
诗:
高山峻岭,峭壁悬崖。石角棱层侵斗柄,树梢仿佛接云霄。烟岚堆里,时闻幽鸟闲啼;翡翠阴中,每听哀岩下惊张猎户。好似峨嵋山顶过,浑如大庾岭头行。
译文:
高山耸立,悬崖峭拔。石角棱层侵蚀北斗七星,树梢仿佛直插云霄。烟雾缭绕之中,偶尔能听到鸟儿悠闲地啼叫;翡翠绿的树木掩映之下,不时传来猎户惊慌失色的惊叫声。这景色宛如峨眉山巅一般,又如同大庾岭上的行走。
注释:
- 高山峻岭:形容山峰高大险峻。
- 峭壁悬崖:指高耸的峭壁和陡峭的悬崖。
- 石角棱层侵斗柄:描述石头的棱角和层次侵蚀北斗七星的景象。
- 树梢仿佛接云霄:形容树梢直插云霄。
- 烟岚堆里:云雾缭绕的样子。
- 幽鸟闲啼:指鸟儿在安静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啼叫。
- 翡翠阴中:用翡翠来比喻树木的绿色,形容树木掩映下的景色。
- 峨嵋山顶过:形容山峰之高,几乎可以与峨眉山巅相媲美。
- 大庾岭头行:指在大庾岭上行走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壮美的自然景象。首句“高山峻岭,峭壁悬崖”便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描绘了雄伟的自然景观。接着,诗人详细描述了这些景象的具体特征,如“石角棱层侵斗柄,树梢仿佛接云霄”,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最后一句“好似峨嵋山顶过,浑如大庾岭头行”,则将自然美景与人类历史联系起来,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全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山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