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刘梦龙和党世雄布领水军,乘驾船只,迤逦前投梁山泊深处来。只见茫茫荡荡,尽是芦苇蒹葭,密密遮定港汊。这里官船樯篙不断,相连十余里水面。正行之间,只听得山坡上一声炮响,四面八方小船齐出。那官船上军士,先有五分惧怯。看了这等芦苇深处,尽皆慌了。怎禁得芦苇里面埋伏着小船齐出,冲断大队,官船前后不相救应。大半官军,弃船而走。梁山泊好汉看见官军阵脚乱了,一齐鸣鼓摇船,直冲上来。刘梦龙和党世雄急回船时,原来经过的浅港内,都被梁山泊好汉用小船装载柴草,砍伐山中木植,填塞断了。那橹桨竟摇不动。众多军卒,尽弃了船只下水。刘梦龙脱下戎装披挂,爬过水岸,拣小路走了。这党世雄不肯弃船,只顾教水军寻港汊深处,摇动了行去。不到二里,只见前面三只小船。船上是阮氏三雄,各人手执蓼叶枪,挨近船边来。众多驾船军士,都跳下水里去了。党世雄自持铁槊,立在船头上,与阮小二交锋。阮小二也跳下水里去。阮小五、阮小七两个逼近身来。党世雄见不是头,撇了铁槊,也跳下水去了。只见水底下钻过船火儿张横来,一手揪住头发,一手提定腰胯,的溜溜丢上芦苇根头。先有十数个小喽啰躲在那里,挠钩套索搭住,活捉上水浒寨来。
诗句译文:
刘梦龙和党世雄带领水军船只,乘船前行。他们看到茫茫的芦苇和蒹葭,视线被完全遮蔽了,官船的长篙连接在一起,长达十余里。正当行进中,山坡上突然响起了炮声,四面八方的小船一齐冲出,官船被芦苇和小船包围,无法相互救援。大部分官军弃船而逃。梁山泊的好汉看见官军的阵脚混乱,便一齐鸣鼓摇船冲上去。刘梦龙和党世雄急忙回船时,原来经过的浅港内都被梁山泊的好汉用小船装载柴草,砍伐山中的树木,填塞阻断了河道。那些橹桨根本无法摇动。许多好汉都丢弃了船只下水。刘梦龙脱下戎装披挂,爬过水岸,选择小路逃走。这党世雄不肯放弃船,只顾教水军寻港汊深处,摇动了行船。不到二里,只见前面有三只小船。船上是阮氏三雄,各自手执蓼叶枪,挨近船边来。许多驾船军士都跳下水去。党世雄自持铁槊,立在船头上,与阮小二交锋。阮小二也跳下水去。阮小五、阮小七两个逼近身来。党世雄见不是头,撇了铁槊,也跳下水去。只见水下钻出船火儿张横来,一手揪住头发,一手提定腰胯,溜滑地将人丢上了芦苇根头。先有十数个小喽啰躲在那里,挠钩套索搭住,活捉上水浒寨来。
注释译文:
- 这首诗描绘了梁山泊好汉如何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和战术,成功击败了前来侵犯的官军。
- “寨名水浒”指的是梁山泊,一个著名的水陆交通要道,“泊号梁山”则强调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 “周洄港汊数千条”形容周围环境复杂多变,有众多港口和汊流交错。
- “东连海岛,西接咸阳,南通大冶金乡,北跨青齐郓”进一步扩展了地理范围,展现了梁山泊的战略地位。这些地名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观,还暗示了政治和军事意义。
- “七十二段港汊藏千百只战舰艨艟”描述了梁山泊的水域环境,丰富的水路资源为好汉提供了便利的作战条件。
- “建三十六座雁台,屯百千万军粮马草”展示了梁山泊的仓储能力,以及为战斗准备的军事物资。
- 通过描述水战的细节,如“跃洪波迎雪浪”,“遇水叠桥”,“船火儿偏能劫寨”,展现了梁山泊好汉的英勇善战及战术运用能力。
- 诗中还提到了一些著名人物,如“混江龙”、“九纹龙”、“玉麒麟”等,这些都是梁山泊好汉中的知名人物。
- 最后一句“花和尚岂解参禅?武行者何曾受戒!”反映了梁山泊好汉虽然勇猛但并非文弱书生的形象。这种描述可能是为了突出他们在战斗中的英勇无畏。
赏析:
本诗通过对梁山泊好汉利用自然环境和巧妙战术击败官军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的智勇双全和对战争艺术的熟练掌握。诗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地理环境和战斗场景,更通过人物的描写传达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战斗风格。例如,通过对“赤发鬼刘唐”、“船火儿张横”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勇敢果决的一面;而通过提及“急先锋索超”、“病关索枪法无双”等战斗技巧,又体现了他们精湛的武艺和战术智慧。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梁山泊好汉的敬意之情,称赞他们虽勇猛却不失文雅风度,这与他们作为江湖好汉的形象相契合。
此诗通过对战斗场面的生动描绘和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的智慧、勇气和战略战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英雄豪杰的崛起。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