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正偏将佐四十七员,随征精兵三万人马,卢俊义管领。看官牢记话头,卢先锋攻打宣、湖二州,共是四十七人;宋公明攻打常、苏二处,共是四十二人。计有水军头领,自是一伙。为因童威、童猛差去焦山寻见了石秀、阮小七,回报道:“石秀、阮小七来到江边,杀了一家老小,夺得一只快船,前到焦山寺内,寺主知道是梁山泊好汉,留在寺中宿食。后知张顺干了功劳,打听得焦山下船,取茆港,好去征伐江阴、太仓沿海。使人申将文书来,索请水军头领,并要战具船只。”宋江即差李俊等八员,拨与水军五千,跟随石秀、阮小七等,共取水路,计正偏将一十员。那十员?正将七员,偏将三员:
拚命三郎石秀、混江龙李俊、船火儿张横、浪里白跳张顺、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玉幡竿孟康
诗句翻译与赏析
卢俊义分兵宣州道宋公明大战毗陵郡
- 原文: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二回卢俊义分兵宣州道宋公明大战毗陵郡
- 译文:卢俊义率领的部队在宣州和毗陵郡进行战略部署,宋公明发起了激烈的战斗。
大小正偏将佐四十七员随征精兵三万人马卢俊义管领
注释1:「大小正偏将佐」表示不同的级别和职位的将领。
注释2:「管领」是指负责领导的意思。
译文补充:卢俊义领导的部队由四十七个正职和副职将领组成,加上三万精锐士兵,总共有四十七人参与了这次军事行动。
看官牢记话头卢先锋攻打宣、湖二州共是四十七人;宋公明攻打常、苏二处共是四十二人
- 注释3:「看官」指的是旁观或旁观者。
- 译文补充:观众们记住这个关键信息,即卢俊义负责攻打宣州和湖州两个地区,共计四十七人参与;而宋公明则负责攻打常州和苏州两个地方,共有四十二人参与。
计有水军头领自是一伙为因童威、童猛差去焦山寻见了石秀、阮小七回报道石秀、阮小七来到江边杀了一家老小夺得一只快船前到焦山寺内寺主知道是梁山泊好汉留在寺中宿食后知张顺打了功劳打听得焦山下船取茆港好去征伐江阴太仓沿海
- 注释4:「水军头领自是一伙」表示这一群人是志同道合的。
- 译文补充:因为他们都是梁山好汉中的一员,所以大家团结一致。他们找到了石秀和阮小七,并报告说石秀和阮小七在江边杀死了一个人家,并且夺了一艘快船。之后,他们前往焦山寺,寺主也认出这些是梁山好汉。最后,他们在得知张顺完成了任务之后,又返回来征讨江阴和太仓沿海地区。
宋江即差李俊等八员拨与水军五千跟随石秀阮小七等共取水路计正偏将一十员正将七员偏将三员拚命三郎石秀混江龙李俊船火儿张横浪里白跳张顺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玉幡竿孟康
- 注释5:「宋江」是指宋朝的皇帝,这里指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宋江。
- 译文补充:宋江亲自命令李俊等八位将领带领五千水军跟随石秀和阮小七一起行动,目标是获取水路控制权。这十个将领分别是:七位正职将军和三位偏职将军,分别是:拼命三郎石秀、混江龙李俊、船火儿张横、浪里白跳张顺、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和玉幡竿孟康。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起义军攻占了江阴和太仓沿海地区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诗中提到的卢俊义和宋公明分别代表不同的领导者及其下属,包括四十七个正职和四十七名士兵。诗中的“大小正偏将佐”展示了梁山好汉的军事组织和分工。此外,诗中详细描述了石秀、阮小七等人的行动和成就,体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整首诗通过丰富的细节描绘了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