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江风力便,买纸赛龙君。
篷响浑疑雨,帆高不碍云。
地维从古险,天堑此中分。
渐近金山寺,疏钟水上闻。

【注释】

出扬子江:指从扬州出发,到镇江。

出江风力便:形容江风劲猛。

篷响浑疑雨:船篷里的声音好像在下着小雨。

帆高不碍云:船的帆很高,遮住了云。

地维:大地。

天堑:长江。

【赏析】

此诗为纪游之作。诗人乘船从扬州出江门,沿江而下,至南京后折回东岸。一路上见两岸景色各异,心情舒畅,写下此诗。全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首联起笔突兀,点明出游的目的地。“出扬子江”四字,直抒胸怀。这一句中“江”是名词,指大江;“扬”是动词,指从扬州出发;“子”是代词,这里借以代长江。“风力便”,是说江上行舟十分顺利。“买纸赛龙君”,是说用纸来祭拜神龙,祈求平安。“买纸”和“赛龙君”都暗含着诗人对旅途平安的企盼。“买纸”与“赛龙君”之间,有因果关系;“买纸”是为了“赛龙君”,而“赛龙君”又是在江上行舟时进行的,所以第二句又与第一句有条件关系。这样,两句间的关系就非常明确。

颔联描写沿途景色。“篷响浑疑雨”,是说篷里的水声像下雨一样。“帆高不碍云”,是说船帆很高,挡住了云彩。这两联紧承首联,写舟中所见,写景绘物都十分逼真生动。“浑疑”、“不碍”两个词语很传神。“浑疑”写出了江上风顺的情景,也表现出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而“不碍云”则把船帆写得很高,显示出一种雄壮之美。“浑疑”一词,不仅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也写出了客观景物的特点。“浑疑雨”,是说江上风雨交加,似乎在下雨;“不碍云”,是说虽然江上风高浪急,但船帆高挂,挡住了乌云。两句之间,有因果、条件关系,同时,又有递进关系。由于“浑疑”,才“不碍”;由于“不碍”,才能“浑疑”。因此,这两句话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形式上也很工整。

颈联进一步描绘江上的景色。“地维从古险”,是说自古以来长江地势险要;“天堑此中分”,是说长江横切天地,使天堑变为通途。“地维”“天堑”都是指江,“险”“分”都是形容词。“地维”和“天堑”之间也有因果关系,“地维”是由于“天堑”造成的。同时,“地维”又与“此中分”有条件关系,因为只有天堑才会出现地维这种险要形势。“从古险”和“此中分”之间,有递进关系。由“自古险”可以推知,这里的“天堑”不是一般的天堑,而是特指万里长江。“此中分”,是说这里正是长江天堑的分界线。“地维”和“天堑”这两个概念,在这里被运用得极为准确,把长江的雄伟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写临近金山寺时的感受。“渐近金山寺”,是说离金山寺越来越近了;“疏钟水上闻”,是说隐隐约约听到山上传来的钟声。这两句是写远景。前面三联写的都是眼前的景象,这一联写的则是远方的景象,这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一路行舟所见。由于耳听得清远处的钟声,所以诗人不禁想到山中的寺庙,于是又联想到佛祖释迦牟尼曾在金山寺讲经说法的历史。“渐近”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的行程,又表现出他对佛教圣地的向往之情。末句中的“疏钟”,既是实写,又是虚写。所谓“实写”,是指船上听到的声音;所谓“虚写”,是指听到的钟声给人的感触。这两句诗写得很有韵味。

此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人。写景与写人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写景,突出江水的湍急,表现诗人乘船时的惊险和刺激,同时渲染出诗人内心的欢快和兴奋;写人,突出诗人对佛教圣地的向往之情,表现诗人虔诚的宗教信仰,同时反映出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