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吹浪葛衣单,遥认金焦两点山。
落日片帆归鸟疾,直随秋色到龙湾。

【注释】

杨子江:即长江,古代称吴、越二州间的江流为“杨子江”。作:指诗歌。葛衣单:指葛布衣服。葛布是质地较薄的夏装,故云“单”。金焦山:在今扬州西北。焦,山名。两晋时,东晋大将谢安隐居在此。

【译文】

江风呼啸,吹得人衣衫单薄;远远地看见两座山峰,犹如两点金焦。落日西下,片帆归鸟疾飞,秋色正浓,一直直行到龙湾。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唐天宝三年(744)初夏游览江苏扬子江一带所作。诗写扬子江上景色和江上行船的景象。开头两句写江上景色,江风吹着葛衣,远望见金焦山。“葛衣”点出季节是夏天。“金焦”是指今天的南京附近的钟山南麓的“焦山”。“两点山”指太阳落山后,余晖映照在江面上,仿佛看到两座山峰,这是从远处看。

第三句写近处景物:“落日片帆归鸟”,傍晚时分,一片白帆归来,一群鸟儿飞向岸边。这句描写了江行所见之景。

末两句写归航情景。随着夕阳西下,江水也渐渐暗淡下来。这时,一只帆船驶进了江湾。这里用“秋色”二字,既点出了时间是在晚秋,又暗示着江上景色的优美动人。

【赏析】

此诗是李白游扬子江时写的。扬子江,又称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自古以来被誉为“百折不回”“万里长河”。李白的这首七绝,写得十分传神。

第一句“江风吹浪葛衣单”,写的是天气和江上的情景。江风呼啸,吹得人衣衫单薄,这是夏季特有的景象。而扬子江上的水波汹涌,浪头翻滚,使人觉得寒意逼人。“葛衣单”三字写出了夏日江上的寒冷。这一句虽只写了一个“冷”字,但通过江风呼啸、衣衫单薄等具体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那种刺骨的寒意,为下面写江中的金焦山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句“遥认金焦两点山”,紧承上文写江中的景象。由于江面宽阔,视野开阔,江上的船只和江中的山峰都看得很清楚。“遥认”一词,说明李白站在船上,虽然距离金焦山很远,却能清晰地看到它那两座山峰。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江上景色的特点,而且通过“单”和“两点”两个词语,将夏日江上的炎热和清凉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了江风给人们带来的凉意。

第三句“落日片帆归鸟疾”,紧承上句写江上的情景。夕阳西坠,余晖映照着江面,一片片白帆驶向岸边;一群归鸟飞向岸边。这两句诗描绘出了江上的繁忙景象。其中“落日”二字,既是对时间的具体描写,又是对江上景色的一种概括。“归鸟”二字则表现了归帆的速度之快。这一句与第一句一样,都是写夏日江上的风光,但写法上有所不同。第一句是先写江风,再写江上景色;而这一句则是先写夕阳和归鸟,然后再写江上景色。这种写法更加灵活多变,富有变化。

第四句“直随秋色到龙湾”,紧承前一句写江行所见之景。随着夕阳西下,江水也逐渐暗淡下来。这时,一只白帆驶进了江湾,一片秋色笼罩着江湾。这最后一句既与前四句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又为全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整首诗通过对江风、江水、江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夏日江南的水乡图景。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此诗是李白在游览扬子江时所作。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幽美清丽,富有生活气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江边景色的优美动人,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江南水乡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