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倦恹恹欲睡,篆烟细细还烧。
莺儿对对语花梢。
平地把人惊觉。
有恨慵弹绿绮,无情懒整云翘。
难禁愁思胜春潮。
消减容光多少。
这首诗是苏轼在壬午年(1072年)创作的。诗中描述了作者午睡醒来时的心境,以及他对莺儿的观察。
我们来看第一句:“午倦恹恹欲睡,篆烟细细还烧。”这里,“午倦恹恹”形容作者在午后的疲倦状态,而“欲睡”则是他想要入睡的感觉。而“篆烟细细还烧”则描绘了窗外的景象,篆烟细长的烟雾缭绕,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
第二句:“莺儿对对语花梢。”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莺儿在花梢上欢快地鸣叫,好像在与人交谈一样。这句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第三句:“平地把人惊觉。”这里的“平地把人惊觉”意味着突然从梦中醒来,让人感到惊讶。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之中,而突然被现实所惊醒。
第四句:“有恨慵弹绿绮,无情懒整云翘。”这里,“有恨慵弹绿绮”指的是作者对琴声的留恋,但他又因为心中有所怨恨,而不愿意弹奏。而“懒整云翘”则表达了作者对美丽事物的漠视,他懒得整理自己的头发,也不愿欣赏这些美丽的事物。
最后一句:“难禁愁思胜春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愁,他的愁思如同春天的潮水一样汹涌澎湃,难以抑制。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内心情感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内心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