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山西北接阴山,鸟道悬云不可攀。
迁客北行何日到,家书时寄隔年还。
长闻刁斗城埤里,但见鼯貂树木间。
圣代岂终才子弃,莫教三十鬓成斑。
甲山西北接阴山,鸟道悬云不可攀。
迁客北行何日到,家书时寄隔年还。
长闻刁斗城埤里,但见鼯貂树木间。
圣代岂终才子弃,莫教三十鬓成斑。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人墨客的冷漠态度。首句“甲山西北接阴山”,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图,同时暗示了自己身处偏远之地的凄凉与无奈。接下来两句“鸟道悬云不可攀”,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和无助感。
第三联“迁客北行何日到,家书时寄隔年还”,则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家人的担忧。他渴望早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却因路途遥远和时间流逝而变得遥不可及。这种情感充满了辛酸与无奈,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第四联“长闻刁斗城埤里,但见鼯貂树木间”则转向了对自然环境的感受。诗人通过对夜晚城市和山林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喧嚣世界的厌倦和对宁静自然的向往。这一转折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其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最后一句“圣代岂终才子弃,莫教三十鬓成斑”则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他担心才华横溢的文人会被忽视或遗弃,从而早早地失去青春年华。这种担忧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主题思考,成功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我们了解明代文人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