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大梁城,照见黄河清。
黄河清见底,四海歌升平。
紫垣星高黄道正,积善之家有馀庆。
平原赵公忠孝门,食君之禄承君恩。
承君恩,食君禄,白发高年膺五福。
堂前大椿八千岁,架上群书三万轴。
请以五色线,为补舜衣裳。
普令天下人,同登具庆堂。
爱日熙熙舒以长,颠崖化为仁寿域,万亿苍生赖苏息。

【注释】

1.具庆堂:指赵参议的居所。

2.日出大梁城(liáng):太阳从大梁城升起,这里用太阳代指皇帝。大梁:古地名,位于今河南开封。

3.黄河清见底:黄河的水清得像没有水一样。

4.四海歌升平:四方的歌声响彻云霄,表示天下太平。

5.积善之家有馀庆:积善之家,有德行的家庭;馀庆,多余的福气。

6.平原:即指平原郡,治所在今河北冀县。

7.食君之禄:受国君俸禄。

8.承君恩:接受国君的恩惠。

9.高年:高龄。

10.膺五福:受到五种福分,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11.堂前大椿八千岁:堂前的大树长了八千年。

12.架上群书三万轴:书柜里摆满了三万多卷书。

13.请以五色线:请用五彩丝线为舜缝补衣裳。

14.同登具庆堂:一同来到具有吉祥喜庆的地方——具庆堂。

15.爱日熙熙舒以长:爱日,喻皇帝;熙熙,和乐的样子;舒以长,形容时间过得长久。

16.颠崖化为仁寿域:(山)崖岸崩塌化为一片和平之地;仁寿域,比喻太平世界。

17.亿万苍生赖苏息:亿万百姓依赖皇帝的安抚而得到安宁。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写在赵参议的具庆堂上,颂扬赵公忠孝门下,歌颂皇帝圣明,希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第一联,“日出大梁城,照见黄河清”,写皇帝出巡的大梁城(今河南开封),看见黄河水清得象没有水一样。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黄河的清澈,也暗含黄河水患被解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天下大治。

第二联,“黄河清见底,四海歌升平”。黄河水清得象没有水一样。四海之内都歌唱着天下太平。黄河清,象征河工成功,黄河水患得以根治,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四海之内歌唱天下太平,说明天下已经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联,“紫垣星高黄道正”,天官紫垣星高悬于天上,黄道运行正常,预示国家政治清明。紫垣星高挂天际,是帝王受命之兆;黄道运行正常,是国家政治清明的表现。

第四联,“积善之家有馀庆”,有善行的家庭,自有福报多多。诗人用“有馀庆”一词赞扬赵参议家有贤德子孙,有福气多多地降临到他们家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对赵公一家的赞美。

第五联,“平原赵公忠孝门,食君之禄承君恩”,平原郡赵公忠诚孝顺,受人尊敬;他吃了国家的俸禄,却不忘报答皇帝的恩情。诗人赞扬赵氏一门忠孝节义,受人尊敬。赵公一家忠孝节义,受人尊敬,是对他们品德的褒奖。

第六联,“承君恩,食君禄,白发高年膺五福”,承君恩,吃君禄,到了晚年才享有幸福。诗人用“膺五福”一词,赞颂赵公一家到了晚年才享有幸福。承君恩,吃君禄,说明皇帝对赵参议一家的恩典。

第七联,“堂前大椿八千岁,架上群书三万轴”,堂前的大树长了八千年,书架上摆放着三万卷书。诗人描绘赵参议家堂前的大树和书架上的藏书,赞美赵公家学渊博、人才济济。堂前大椿八千岁,象征着赵公家学渊源久远;架上群书三万卷,赞美赵公家人才济济。

第八联,“请以五色线,为补舜衣裳。”请用五彩丝线给舜缝补衣裳。诗人以舜为例,赞美赵公一家品德高尚,堪比圣贤。

第九联,“普令天下人,同登具庆堂”,普令天下人,一同来到具庆堂。诗人用“同登”、“具庆”等词语,祝愿天下人都过上太平的日子。普令天下人,一同来到具庆堂,是对赵公一家的祝贺。

“爱日熙熙舒以长,颠崖化为仁寿域,万亿苍生赖苏息”,爱日熙熙舒以长,意味着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安乐;颠崖化为仁寿域,意味着山河永固,天下太平;万亿苍生赖苏息,意味着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这首诗通过描写具庆堂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敬仰之情和对天下太平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赵公一家的赞美之情以及他们品德的高洁和才能的卓越。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