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之山自西来,群龙回绕青莲台。
千年翠气郁不散,化成楼阁重重开。
上人自是僧中宝,黄鹤峰前坐来好。
天风吹动杂花林,山色溪声谈未了。
昨者凤凰衔紫泥,潮音却渡海门西。
海门月照白毫相,浊水倒影澄摩尼。
我亦前身许玄度,半生颇有烟霞趣。
夜来八万四千言,笑对黄花独无语。
【注释】
天目:山名。在今江苏省宜兴市东北。
群龙回绕青莲台:形容山上的佛寺像群龙围绕的莲花一样。
千年:一作“千岁”。翠气:指山林的灵气。化:变化,形成。重重开:层层叠起。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僧中宝:僧人中的珍宝。
黄鹤峰前:指佛教传说中仙人骑黄鹄升天的黄鹄山。好:美好。
杂花林:百花繁盛的树林。
潮音:佛教语,指佛法。渡海门西:渡过海门西边的大海。潮音,梵语阿弥陀佛的法号。相传阿弥陀佛常现大海中,所以称其说法为“潮音”。
白毫相:佛教语,指佛陀的真身。摩尼:即摩尼珠,佛教七宝之一,此处比喻清净的佛光。
玄度:作者自称。烟霞趣:指隐遁山林的生活情趣。
夜来八万四千言:意谓夜间吟咏诗文多达八万四千句。言:语,句子。
黄花:黄色的菊花。
【赏析】
这是一首酬赠诗,酬赠对象是会稽(今属浙江)一位名叫僧会的高僧。诗题下注“僧会”,当是酬赠给僧会的诗作。诗中描写了山色、水声,表达了诗人与僧会交往时的心情。
第一联:“天目之山自西来,群龙回绕青莲台。”写山势。天目山,在浙江省境内。据《太平寰宇记》卷九二载:“天目山一名天柱,盖因山高而立,如天柱然也。”又引《括地志》云:“天目山在临安府余姚县西北九十里,亦名独秀山。”此诗首句即以天目山自西而来,暗示着与僧会的交往是从远方开始的。“群龙回绕”则形容山上的佛寺像群龙围绕的莲花一样,形象逼真,富有诗意。“青莲台”三字点明了山寺的特点。青莲台,即莲花台,又称华严台。唐代诗人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中有“华严台殿俯禅扃,香积厨房接梵行”之句,可见当时华严寺建筑的宏伟。此诗将青莲台与群龙回绕的佛寺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佛寺的喜爱之情。
第二联:“千年翠气郁不散,化成楼阁重重开。”写山水景色。“千年”二字,既写出了山色的苍老和古远,也表明了山的灵异不凡;而“翠气”二字则表现出了山的灵气和生机。“郁不散”,写出了山的灵气无穷无尽、永远弥漫于天地之间。“化”字用得极为传神,不仅写出了山的灵气化作楼阁,而且写出了楼阁是山的灵气所化,是山灵气的结晶。诗人笔下的山景,仿佛是一位神奇的画家,把一座座楼阁描绘得栩栩如生。“重重开”,既是说楼阁一层又一层,又是说山色一层又一层,写出了山色的层次感。“重重叠叠”四字,不仅写出了楼阁的层数之多,也写出了山色的层数之多。这一句诗,写得极为生动形象,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第三联:“上人自是僧中宝,黄鹤峰前坐来好。”写僧人。“上人”即和尚。“僧中宝”三字,不仅表明了和尚的特殊身份,而且写出了和尚的高贵和圣洁,同时也表明了诗人与这位和尚有深厚的友情。“黄鹤峰前”四字,既写出了山峰的名称(黄鹤峰),又表明了和尚的居处位置。“坐来好”三字,既表明了和尚的地位很高,又表现了他的品德高尚。这两句诗,虽然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和尚的身份和他所在的位置,但是通过这些具体的信息,我们却能清楚地感受到和尚的形象:他是和尚中的瑰宝,他所处的地方风景秀丽,环境优雅,正是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
第四联:“天风吹动杂花林,山色溪声谈未了。”写自然景色。“天风”即自然界的风。“杂花林”三字写出了树林中花草的种类之多,色彩之丰富。“谈未了”三字既表明了自然景色之美难以尽述,又表明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难以自已。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色之美,又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五联:“昨者凤凰衔紫泥,潮音却渡海门西。海门月照白毫相,浊水倒影澄摩尼。”写海景、佛光。“昨者”二字表明了时间已经过去,而“潮音却渡海门西”三字则表明了潮音从海门西边渡过来了。这里的“昨者”二字,既是表示时间的流逝,又表明了诗人与和尚交往的时间之长。这一句诗,不仅写出了潮音从海门西边渡过来的壮观景象,而且写出了潮音的神奇功效,它能够越过大海,传递佛法,让人们听到佛法的声音,看到佛光。这里的“海门月”既指海边上的月光,又指海上的月亮,而“白毫相”则是指佛陀的真身。这一句诗,既写出了月光映照下的海景之美,又写出了佛光的神奇美丽。“浊水倒影澄摩尼”三字,既写出了水中倒映出的佛光的美丽动人,又写出了海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的景象。这一句诗,既表现了大海的壮美,又表现了佛法的力量。
第六联:“我亦前身许玄度,半生颇有烟霞趣。”写自己与和尚的交往。“前身”一词,既表明了自己的前世与和尚有很深的缘分,也表明了自己与和尚有很深的情谊。“半生颇”三字既表明了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也表明了自己与和尚交往的时间之长。“烟霞”一词,既表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隐逸生活情趣,也表明了自己与和尚交往时的心情。
末联:“夜来八万四千言,笑对黄花独无语。”写自己与和尚的交往。“夜来”二字既表明了时间是在夜晚,又表明了诗人与和尚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八万四千言”既表明了诗人与和尚交谈的内容之丰富,又表明了诗人吟诗作赋之勤奋;“笑对”二字既表明了诗人与和尚交谈时的心情愉悦,又表明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轻松惬意;“独无语”三字既表明诗人独自面对美景而无言以对,也表明诗人面对美景而无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